我爱范希文
夏海芹
四、燕然勒功,百万精兵藏胸中
宋朝虽然文化繁盛,但军事力量却很薄弱。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由禁军将领摇身一变成为一国之君。他总担心别人会效仿他,取他而代之,开国初,就“重文教,抑武事”。然而兵不强,则国不威,为后代埋下了安全隐患。
1039年,发生了一件让北宋朝野震惊的大事。西夏刚称帝一年的李元昊亲自率兵进犯边境,宋军节节败退,退回延州城,西夏军队集兵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到京师,形式万分紧急。
边事吃紧,仁宗急召范仲淹回京,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抵御西夏军队。我不明白,泱泱大宋,在国家危急时刻,何以派出一个文官来抵御外敌?
朝中无武将,范仲淹成了不二人选。
此时的范仲淹,年已五旬,两鬓霜染。他马不停蹄地从越州赶到延州前线,放下手中笔,拿起军中刀,成为决战千里的将军。事实证明,文官出身的范仲淹比武将更有谋略,更具军事才能。当时范仲淹主张防御,而韩琦主张进攻。朝廷一开始采纳韩琦的意见,宋军大败,万余人惨死沙场。数千人夹道痛哭,韩琦也掩面而泣。
惨痛的教训告诉他们,这不是速决战,而是持久战。
范仲淹内整军纪,安抚百姓;外修新城,友好羌族,一点点扭转不利的局面。他亲自去看访羌族首领,与他们坦诚相见,真诚相待,促膝谈心,慷慨资助。羌族百姓心悦诚服,归顺大宋。《续资治鉴》卷五十二记载,范仲淹去世后,“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可见他在羌族百姓心中的地位。
戍边生活,异常艰苦。他在《渔家傲•秋思》中这样写道: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那夜不能寐、潸然泪下的白发将军,正是他自己的写照;那思念家乡、又不愿无功而返的心声,正是他忧劳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苍凉悲壮,却有深沉的力量蕴含其中。
苦守边境,终于赢来了转机。打胜仗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传入朝廷,宋军士气大振,西夏士兵大骇。他们惊呼:“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大宋的百姓却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仁宗皇帝也擦了擦额头的汗,长舒一口气说:“有仲淹在,朕就不用愁了。”
1043年,李元昊见范仲淹严防死守,百密而无一疏。无隙可乘之际,他派使者到大宋朝讲和。
李元昊虎视眈眈耀武扬威地来,却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地回。
至此,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征战,北宋边防又一次恢复了安宁。
西事已定,范仲淹班师回朝,因战功显赫被任命枢密副使一职,是当时的副宰相。他一举跃上了封建臣子的最高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