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说起“吃瓜”,往往带着轻松戏谑的味道,我称之为佛系吃瓜。论专业程度其实都不合格。
专业吃瓜人是什么样的?
“吃瓜人”的姿势,谁说得最传神?
这个,还得是鲁迅。
他在《药》中写革命党被杀时,围观群众前来“吃瓜”的情景:
“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瞧!围观者的动作速度之快,声势之浩大,节拍之一致、节奏之整齐……这群人可是在夜黑风高、深更半夜的时候专程出来“吃瓜”,这种专业精神,就问你服不服?
说实话,相比于现在的佛系吃瓜,他们的吃瓜就主打一个词“专业”!
然后描写看客围着被杀的革命党时,鲁迅这样写:“……却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
鲁迅把围成圈的看客比作被手捏起来的鸭子,这群鸭的动作随着声音的变化整齐划一。这传神的比喻,生动的画面感,谁能超越?
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在儿子死后再次回到鲁镇做帮工。
儿子的惨死彻底将祥林嫂击垮,再也不是那个干净利索的祥林嫂,她表情木讷,精神恍惚,见到人就重复那几句话:“我真傻,我单知道……”呜啦呜啦讲述儿子的悲惨遭遇。
鲁镇人吃祥林嫂的瓜时,各色人等各有各的姿势:
“这故事倒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了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啧,啧,啧,迅哥儿的笔力真不是盖的。
男人敛了笑容走开;女人改换鄙薄的神气,陪出眼泪;老女人则不辞辛苦,专程跑来吃瓜,并陪同主人公一起流下早早蓄积在眼角的眼泪,这才“满足的去了”。
短短几句话,把乡村中各色吃瓜人等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既展现出人性中天然具有的同情和怜悯,也揭示了这群人露骨的看客心态。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这心态中带着猎奇,掺杂着怜悯,满含冷漠,且闪烁着俯视的绿光。
毋庸质疑,看客们同情的眼泪是真情流露,而冷漠的表情也丝毫没有掺假,还有见缝插针的优越感,也真实存在。
人性有时就是这么复杂。
鲁迅观察看客的眼神格外冷峻、犀利,他的文字中一直有看客的影子。
孔乙己给沉闷的小酒馆带来快活的空气,阿Q让未庄的人有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背后,是一群没名没姓年龄混杂且正在装睡的人。
是这些人,让鲁迅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也是他们,让鲁迅弃医从文,开始为这片土地彷徨、呐喊,呐喊,彷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