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6年,我在迷茫与和他人比较中长大,一路怕掉队,一路抑郁相随

26年,我在迷茫与和他人比较中长大,一路怕掉队,一路抑郁相随

作者: 郁金香抗抑郁 | 来源:发表于2022-12-05 09:36 被阅读0次

    本篇作者 | Grace倩倩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插图来源 | NothingBlues

    当值编辑 | 玄鹤

    今日导读

    是一名26岁重度抑郁女孩的心路历程。

    母亲自小对她的高要求,养成了她害怕失败、习惯自我贬低、不服输又容易自卑的性格。

    在她至今26年的生命里,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都有抑郁相随。高中时,她因为成绩焦虑而整夜失眠;大四时,她因为就业迷茫而抑郁;19年疫情来临,失业两年的她陷入长期低落;工作后,她又因为全身心投入工作、忽略自己,再次抑郁。

    当她站在天台时,脑海中全是这样的声音:“你不够优秀,你不配活下去。”

    这是她与黑狗如影随形的一路,也是她不断抗争和鼓起勇气找寻出口的一路,她渴望摆脱旧的思维模式,活出新的自己,如今她正在努力前行着,也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给你一份找寻新世界的勇气和希望,在这条路上,不怕犯错、不怕失败。


    大家好,我叫Grace倩倩,今年刚满26岁,来自贵州贵阳,是一名重度抑郁症加中度焦虑症患者,目前处于康复维稳阶段,吃药快半年了。

    如果是刚确诊重度抑郁的时候,别人告诉我抑郁症是礼物,我一定会怼回去。礼物?那么痛苦的礼物自己拿去吧!我可一点都不想承受。

    可是被迫停下来的这段时间,我学会了控制情绪,了解了自己的喜好,当下我也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现在的我,打从心底里觉得抑郁确实是一份礼物,只是包装有些丑陋而已。

    下面,我将按照时间顺序,和大家分享自己几次抑郁的经过和治疗的过程,以及自己的一些抗郁经验,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的原生家庭:对母亲又爱又恨

    现在回忆起来,我的抑郁应该可以追溯到我整个成长时期,先从和我母亲的关系说起吧!

    我的原生家庭有爱,但是不和谐,每个人都关心着对方,但是情绪都不太稳定,常常过度关心、触犯边界。

    在我眼里,母亲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从小到大都是,不过和舅舅们一起长大让她心胸广阔,我很羡慕她和舅舅们互相扶持的关系。

    虽然我母亲的文化程度没有大学那么高,但是她很重视我的教育。从小就给我买很多书和动画教育碟片。

    她对我的要求也比较高,我记得初中的时候英语考了148分(满分150),她不会像其他家长一样夸孩子棒,而是让我思索为什么被扣了那两分,以后要更仔细一点。这导致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哪怕别人说我挺厉害的。

    不过母亲也并不吝啬满足我的需求,只要能力范围内都会满足我,尤其物质上。这让我知道母亲是爱我的,即便被骂得很惨,我也不怀疑这一点。

    记得小时候,我母亲要求我做家务,和其他父母不一样的是,她会像要求一个大人一样要求我把碗洗得很干净,看我动作慢就会自己抢回去做,还会担心我被破碗划伤手指。因此,我没有一次完整地在家做过家务的经历。

    担心做不好会被骂的心理,也让我很抗拒做家务,科技时代有洗碗机、扫地机和洗衣机,这让我更不愿意做家务了。我心想,既然是机器能代替的工作就别让我浪费时间。

    不明所以的母亲一直觉得我懒,不帮忙家里洗碗就是懒、不整理好衣柜就是懒、不扫地就是懒....以前我不懂,真的觉得是自己懒,但后来我知道了,我只是不喜欢做家务,不是懒,别从行为上升到人格来说我。

    不过我不怪她,因为她自己也没被好好爱过,不懂得孩子的心理。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养成了一种“烂好人”的性格,不懂拒绝,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敢惹别人生气,常常把别人的情绪压在自己身上,还特别怕输,失败了就恨自己不够努力,责怪自己。


    初中时期:争强好胜、埋头苦读

    初中的我,完全是埋头苦学的状态,我的目标是全省前三的高中,定这个目标有赌气的成分在里面,当时身边的人都不看好我,觉得我比较笨不会考上什么好高中的。

    为了赶上其他重点初中的学生水平,我每天都去校外补习班和重点初中的学生们一起学习,尤其初三的时候,放学一回家我就换衣服,往往晚饭都来不及吃,就搭公交车去补习班了,搭晚上10点的公交车回家是家常便饭。

    这段经历的好处就是我如愿地上了省排名第二的重点高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最大的收获还是我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我们都还是很好的朋友。大家都在各自的赛道上努力着,困难的时候相互哭一哭,然后继续向前。

    有坏处吗?我想也是有的。这段经历,让我看不起那些家庭条件不好又不努力的同学,跟他们说话也是白眼翻上天,我只跟学习努力又成绩好的同学玩。这种慕强、极端的心态,也为我埋下了抑郁的种子。


    高中时期:遭遇滑铁卢,抑郁初次袭来

    正所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名校光环下需要付出的努力超出了我的想象,不,是我的同学们优秀得超出我的想象。

    那个时候还没有“内卷”这个词,但那应该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内卷和阶层差距。虽然我们高中是寄宿制军事化管理,学生被要求穿全套校服,但还是能从每个人的穿着打扮和生活习惯中看出家庭条件差距。

    限量版球鞋、奢侈品书包、奢侈品行李箱、每周五准时到校门的保时捷卡宴、路虎揽胜等豪车......只有极少一部分是家里是少数民族的农村的同学。
    这些事情都在告诉我:这个学校的学生们背景不简单,而且学习还特别努力。这也让我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怎么有人可以这么有钱又这么努力?


    那个时候,我只会复制初中学来的“应试”学习方式,但高中更需要的是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我就像个木鱼脑袋,老师教什么我就记什么、作文写不出来、不会提问题...这些问题全部从分数上体现了出来。

    我清楚地记得我各科考试的平均成绩(语数英满分150,其他科目满分100),语文95上下、数学80左右、英语115、高一物理不超过50、化学能达到班级平均分80左右、生物、地理、政治在75左右,历史基本上在60边缘徘徊。我除了英语,其他没有一科是满意的。

    而我的同学们是什么表现呢?语数英都在120+,其他科目95分以上的人很多,这还只是普通班成绩。所以当时我真的很焦虑,我3年没去学校澡堂洗过澡、晚上失眠更是常事。其实那个时候我已经抑郁了,但是当年心理科普不是很多,我只是单纯觉得自己笨,不是学习的料。

    写到这里,我回忆起一件小事。有一次在走廊上,我遇到了一个1米8的学霸男孩在哭鼻子,我问他怎么了?他说物理没考好,只考了98分,其他同学都是100。(他当时已经从普通班升级到了特重班,即目标是考清北复交等985大学的班级)

    我当时就感到很羞愧,我咋还试图去安慰他呢?受伤的不是我这个物理最低考过25分的人吗?但是我还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没事儿,下次努努力就好。”他看不见我心里已经泪流成河,我也不想让他看见。

    一切的问题集中爆发在高考分数下来的那一刻。我读的是文科,当时我是接到我母亲的电话,说我高考500分,虽然是意料之中,但我还是哭了。

    500分对我来说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班可是有二十几个同学600分以上,我都怀疑是我记错时间了,缺了一科没有考。高考以后的志愿填报说明会我也没有去,反正来的那些学校都跟我没关系。我只能心里流泪然后保持微笑祝福别的同学。

    我母亲当时问我,为什么考那么差?从全省排名第二的高中毕业,考这个分数丢不丢人?我无法回答,难过得忘记了哭。

    我大学去了澳门,我很多同学去的都是国内清北复交985,我即羡慕又害怕,我怕掉队跟不上朋友们。


    大学时期:就业迷茫,第二次抑郁发作

    高三下的时候,我已经决定了不在内地上大学,因为不喜欢军训,想换一种社会环境待一下。2015年春节的时候,我和好朋友去了香港看学校,我挺憧憬那种在国际大都市上学的感觉,甚至幻想过以后在香港中环工作,套装加上高跟鞋真的又美又飒。

    结果下来我就知道香港是去不了了,然后去了一所正式本科办学才几年的澳门学校。

    到了大学,我那种“傲娇”心态又回来了!初中的时候,我是看不上家庭条件一般还不努力的同学,到了大学呢,我是看不上家里条件好还不努力的同学,觉得他们简直就是浪费资源。了解了他们的中学背景后我更崩溃了,这不是一群我高中最瞧不上的普通高中的学生吗?我怎么跟他们混一个大学了?我心想:我的人生完蛋了!

    所以我大学朋友不多,基本上就是跟室友、同乡人和几个我觉得有上进心的同学在一起。专业我也不喜欢不讨厌,学得按部就班。

    我大一干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放学以后从学校走到赌场购物中心去闲逛,休息日就去看各种历史文化古迹,美其名曰“探索澳门”。

    大二的时候,我开始在澳门的补习班兼职做老师,想深入了解澳门的基础教育和内地的不同,以及学习粤语、周末去澳门图书馆学习、读“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与此同时,我的朋友们开始暑假打工积累经验,还有的去互联网大厂实习。

    大四开始找实习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前面三年没有去实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找不到实习,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简历也是普通,我一下就迷茫了起来,这也是我第二次抑郁发作的时期,我又开始失眠。我去三甲医院看了心理医生,我怕家人朋友们担心,这事儿我谁也没说。


    毕业后:因为疫情失业,抑郁情绪弥漫

    毕业以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的一家五星酒店,我当时就是想去深圳“见见世面”。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包吃包住,周末还不用加班。满足了我周末“探索深圳”的需求。

    所以,我的生活跟深圳大厂打工人的节奏是完全不同的。工作日朝九晚六,周末安排了朋友聚会、话剧、歌舞剧、脱口秀以及各种艺术展.....生活得很充实又有意义。

    2019年疫情开始席卷全球,旅游酒店业遭受重创。我决定离开酒店业,回家乡修整一下。哪知道这一休就是两年。

    工作真的很不好找,我在家休息了半年,失业的我,一直被抑郁情绪困扰着。直到我开始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读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通过阅读和调整,情况才稍晚好转一些。

    状态恢复一些之后,我在招聘网站上看到一家全外教少儿培训机构在招中教老师,我觉得和我在澳门干的兼职老师是相通的,经过两轮面试,我顺利拿到了工作。

    这份工作我挺喜欢的,但是心里一直觉得教育是关乎未来的事情,这个事情责任挺大的。我给自己很大压力,我很看重我和外教的合作、课堂效果,却忽略了监督家长们带孩子在家复习。

    学生学不会的我甚至愿意牺牲休息时间额外给他们补课。我喜欢上课的时候给孩子们拍视频,所以经常忘记回家长微信。

    我工作一年几乎没有太多时间留给自己,工作日上班,休息日陪家人,饭也不好好吃,经常熬夜,这为我后来的重度抑郁爆发埋下了伏笔。


    我的三次治疗经历

    我觉得抑郁症病人就像是一只“旱鸭子”,在一个由浅到深的泳池里游泳,有的人知道自己只能游浅水区所以不会游到深水区去,而有的人全然不知道自己不会游泳,到了深水区水都要淹到脖子了才发现自己并不会游泳有淹死的危险,很不巧的是,我是后者。

    我第一次尝试治疗是大四,在珠海的一所三甲医院,当时看心理医生是真的贵,一个小时要1200块,一个疗程5次,一周一次,一共6000块钱。如果没有家人和朋友的帮忙,我要一个月不吃不喝不睡才看得起心理医生。

    第一次和医生面聊的时候,医生说负面情绪来的时候不要抗拒它,全然去感受,我试了一段时间确实有效果,我便以为自己康复了,就放弃了去看心理医生,当然也没有接受药物治疗。

    第二次治疗,是我回到家乡以后没有工作的那段时间,因为失业焦虑,抑郁又找上了我,我每天一个人呆在家里,偶尔跟朋友出去玩,还有一只猫猫陪着我。那段时间我在小某书看到有医生推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觉得挺有用,又靠着这本书熬过了一段时间。

    第三次抑郁大爆发有点吓人,我的重度抑郁症状非常明显。首先,我的睡眠很差,连续3天没有合眼,工作上也全靠毅力支撑,连最日常的学生课后反馈都没办法完成。

    其次,我的脑子已然不太清醒,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说:“你不够优秀,你不配活下去。你只会给家人朋友添麻烦。”

    大脑的失控,导致我出现轻生的意识和行为,我当时已经站到了楼顶垮出一只脚了,还好被我妈及时发现。我站到楼顶准备跳下去的那天,正好我最喜欢的刑警要直播分析杀妻案的背后动机(当时,我非常喜欢在一个专门说职业故事的公众号上听一些刑警讲述破获重大案件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连环杀人、灭门惨案、情杀、缉毒等)。

    现在回想起来,重度抑郁不仅让我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还让我患上了PTSD,我失眠的夜晚脑子里全是犯罪现场,而我自己在受害者的位置。试问谁不害怕被人被人扔进水泥搅拌机里尸骨无存呢?所以我真的不敢睡觉,我怕痛,更怕看不见第二天的太阳。
    这段经历也告诉我,在抑郁消极的时候真的不要去接触这些负面的东西,它们很容易被放大。

    这次抑郁的严重爆发,引起了自己和家人的重视,我先是去看了家里人介绍的心理医生,一共咨询了7次,花了3000+,觉得还是有点贵,就没有坚持下去。

    后来,我又去了我们当地的精神病医院,医生直接开了药,我怕胖就吃了两周,稍微有点好转就没有吃药了。

    停药以后,我一直有轻生和想发脾气的冲动,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忍住,还出现了手抖和头疼的情况。哪怕睡觉也会突然惊醒,一想到同年龄的人都在努力工作或者搞学术,我感觉自己再这样,人生就完蛋了。

    我觉得自己应该要吃药才能缓解,身体快扛不住了。我当时打电话给了清华大学向公众开放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热线,接电话的小姐姐非常耐心地听我的讲述,她夸我很有韧性,还告诉我科学地吃药并不会发胖。

    我决定听从小姐姐的建议,于是换了个省级三甲医院的心理科再次就医。

    这一次,我遇到了很棒的医生。虽然他一脸冷漠(估计医生已经看惯了我这样的病人),但是会非常耐心地听我讲完我的情绪,留了电话让我有情况随时打电话。开了早上吃的氟西汀(先吃一粒),晚上吃阿立派挫(半粒)。

    吃药的第一周,我感觉作用不大,医生说氟西汀要两周才有效;阿立派挫吃了以后手抖得厉害,医生建议停药;后来睡眠不好,医生给开了劳拉西泮(吃半粒),睡眠确实好了很多白天精神也好,按照医生的指导,我吃了两个月安全停药,随后无戒断反应。

    最近去复查了一下,医生说我恢复得不错,氟西汀预计再吃三个月就能停药。


    我应对抑郁的过程

    下面这部分内容,其实说不上有多少经验分享,我也只是一个还在维稳期的患者,但我还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应对抑郁的过程,如果能够为一个人起到一点点参考作用,或者一些希望和启发,我觉得那就足够了。

    1、调整心态与预期:虽然一直有抑郁症是精神上的感冒这个说法,但是千万别真的用对待治疗感冒的心态对待抑郁症。抑郁症的治疗是一场反反复复的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医生的共同配合。就像我也是反复多次就医才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医生,所以,不要害怕浪费时间,花点时间和素未谋面的自己相处吧!完整比完美更重要。

    2、调整生活习惯:前面提到我不喜欢做家务。生病期间做家务整理房间更不可能。所以我不做家务,但是我把自己的个人卫生做好,家里人则负责我的一日三餐,再不想吃我都会吃一点给自己补充能量。我有一个长得和保温杯一样的烧水杯,有不同温度可以调节,帮助我在房间里可以马上喝到适合人体温度的水,不过度消耗能量。

    所以,如果什么都不想做,就从在生活里去好好照顾自己开始吧!

    3、保持学习:我加入了郁金香举办的陪伴者培训营。在这里有一群精神科和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帮助我科学地认识抑郁症。看到《2022中国抑郁症蓝皮书》以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研究积极心理学去帮助别人的想法。

    4、坚持阅读: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认知,这种认知是基于把作者的思想运用在生活中展现出来。光追求阅读速度是不行的,建议要沉浸式体验作者描述的情景和画面。

    5、掌握自律的密码:我以前认为把自己的时间规划按照24小时规划好,认真去执行就是自律了。停下来的这段时间,让我意识到这个想法是多么的反人性。

    我所理解的自律,是在照顾好自己基本个人卫生和一日三餐的基础上,做一点积极的事情。我学会了保持每天运动、阅读、并且和朋友一起在小红书开了账号分享读书心得。

    6、郁金香与hope心理健身房:可以说,找到郁金香,并开始使用hope小程序,我的康复转折点。

    目前我已经坚持完第一轮40天,坚持了第一轮练习后,我基本能很快识别自己的思维陷阱,并学会了写感恩日记和记录情绪,这样我很快就能从负面情绪跳脱出来。

    Hope小程序吸引我的几个点:24小时在线,只要有需求就可以使用里面的情绪急救包,不需要打扰心理医生;涵盖了运用广泛的心理治疗手段;实操过程循序渐进,很好理解,容易坚持下来;划重点:价格很便宜!!!比我去看一次心理医生的价格便宜多了,而且可以永久随时使用。

    7、加入郁友互助营:加入郁金香的郁友互助营,也拓宽了我的认知,这让我了解到这个世界跟我处在同样困境的人还有很多,年龄从青春期到中年人都有。我们在这个群里畅所欲言,没有病耻感,不用担心说的话会得罪人。

    看到群里无助的青春期孩子们和迷茫的家长们我真的很心疼,也坚定了自己想要去研究心理学的想法,我想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又有效的帮助。没有什么比给别人带去希望更有意义的了。


    最后,想对广大父母们说的一些话

    我想,我成年后之所以会反复抑郁发作,和我的童年经历与母亲对待我的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母亲对我的高要求、控制欲,和她的内在不安、情绪不稳定,都多多少少影响了我内在人格的成长。

    因为我无法认识到自己真实的样子,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追求什么,所以才会不断地去和别人比较、感到焦虑与迷茫;因为我不服输、无法接受失败的性格,所以我才会在现实遭受挫折的时刻,感到如此痛苦。

    这些,都是我需要成长的地方。

    所以,作为一个受过伤的“孩子”,我想对其他爸爸妈妈们说一些话。

    想对身为父母的你说的话

    我认为父母和孩子最好的距离是“一碗水”的距离,既触手可及又保持一定的空间。孩子只是通过父母的结合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所以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孩子身上,请让孩子用自己的脚去丈量每一寸土地。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探索这个世界的工具,我觉得每个人来到世界上有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个意义是需要我们自己透过世界去探索的,父母只要尽力去支持孩子就行,物质和精神上都是。

    孩子需要感受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父母的角色是“父母”,不要把自己的角色转换成“老师”。孩子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导已经足够了,回到家以后还跟学校一样,孩子可能会很痛苦。

    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要不吝啬夸赞到实处,考了高分拿了奖就是很厉害,要分析进步点先夸了再说。孩子遇到困难或犯错的时候,责备少一点,选择一起面对,去给他一个爱的抱抱。

    分别的时刻好好跟孩子道别,这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不容易。我清楚地记得我母亲送我到澳门上学回程的路上,在高铁站转身那一刻留下了眼泪,我当时看见了也只能假装没看见。这个是父母和我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可能会飞向远方。不能保证情绪稳定地接受离别,那就痛痛快快得哭一场吧!给彼此最好的祝福。

    最后,我想说,我写这篇文章,不是要教大家如何面对抑郁症,我只是希望我的故事,能给处于相同困境的人带来希望,相信自己能熬过去,活着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和死亡对视过,我看到了它恐怖外表下的无力和脆弱,我看到了自己那个想被好好拥抱的内在,所以,去好好拥抱自己的生命吧!

    对于一个渴望摆脱旧日模式、重新生出一个自己的人来说,勇气总是第一位的。这勇气包括不怕试错、不怕被黑、被死千回还能重新活过来的力量。

    你的存在就是有意义,能坚持到现在已经很棒了,我祝所有耐心看到这里的朋友们勇敢且豁达!
    备注: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不太一样,因此,文章中的治疗方式,仅做参考。给郁金香所有投稿及采编故事,默认可以公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6年,我在迷茫与和他人比较中长大,一路怕掉队,一路抑郁相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wb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