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灌输与正语
今年年初的某个时候,有种隐约的感觉是当下身处的互联网缺少了点什么,只是那时候也说不清楚到底缺的是啥。恰好有一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中文互联网是否衰落」的讨论,才恍然大悟,我心中那个所缺失的东西原来是「人味」。
微博这类社交媒体的诞生,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也给了更多人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更多的听众。但社交媒体终究是披着社交外衣的媒体,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媒体,就有商业。这种社交被媒体充斥的状况在微信公众平台之后更甚。我细数了一下我所关注的公众号,机构媒体号和个人号的比例大概是10比1。微博或许不至于达到这么高的比例。总之我们身处在一个被越来越多机构——而不是人——所占领的社交媒体,大多数发声的公众号和微博背后并非真实的、有灵魂的个人,而且一个个刻意设计、夹带利益的组织和机构。这就是「人味」的缺失。
那怎么样算是有「人味」?在我心中,豆瓣或许算,至少目前绝大多数豆瓣帐号背后都还是一个个真实有趣的灵魂;曾经的论坛贴吧或许是,每一个网名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而微信是不是?我的看法是不那么纯粹了。我们的好友列表虽然躺着我们真实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但是朋友圈里,大部分人每一天总是在为自己的雇主代言,为自己的客户爸爸代言,为自己的代购事业代言,当然还有各种媒体文章代言。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吗?我不确定。只是会有点怀念 20 年前我们刚接触互联网的那个年代,那时大家虽然都是素昧平生的网友,但却更加真实,更为纯粹。那时候,互联网是一个有趣的咖啡馆。
我曾经做过美女直播产品,那会儿我也会迷上看美女直播,因为可以通过直播聊天室真真实实和一个千里之外的(长得还不错的)主播交流,你还可以偶尔通过刷刷礼物获得些许满足感。而最近很火的直播带货,虽然看似是一种不错的商业模式,技术上也没有太多革新,但却与先前我们所看的直播本质上不太一样了。以前的直播本质上还是交流和对话,而直播带货的本质是推销。这跟我们在电视媒体时代看广告实属一类。逐渐地,我们的购物竟然是由那些对商品并非是最有发言权的主播来告诉你这是最好的,这是全网最便宜的,今天不买就亏大了……电商直播和广告一样,说到底还是一种「灌输」。
「灌输」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媒体和广告在向我们灌输,而其实有「人味」的地方也充满了人对人的「灌输」。
这个词让我想起了杨德昌老师的电影《麻将》。在这部电影里,台湾某富豪的儿子红鱼带着他的三个小弟用他们独有的方式到处行骗。这种方式是红鱼从他的父亲身上学到的,红鱼自以为可以借此一招吃遍天下。红鱼在电影里慷慨激昂地说道: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就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所以,只要你用很诚恳的态度告诉他,他想要什么就对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失败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宁愿自己是上当被别人骗。
小时候我会经常会坐在我母亲旁边看四个女人打麻将。当一方的牌陷入僵局的时候,就会对上手的人说「哎,打一个来给我吃啊」,但是到底想要上手打什么牌,却又不能说。上手有时候摸到自己不想要的牌,就重重地打出来,对下手说「喏,你想要的,拿去吃」。
所以,我们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我们一定要让别人来告诉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吗?更重要的是,别人告诉我们的就一定是对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吗?
之前在公众号和微博关注了业内的一些大V,但最近都取关了。倒不是因为他们三天两头发广告,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文章观点略显尖锐,而是因为我慢慢觉察到他们发表观点的方式让我有点儿不舒服。
我认真分析了一下这些大V的表达方式,有几个特征:
-
爱告诉别人这个对你好那个对你不好
-
爱挑战别人的专业
-
爱贬低别人
-
爱无形之中秀优越感,尤其智商上的
-
情绪化
-
反驳他们观点的都是 SX
总之看完他们的文章或微博后,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不舒适感。想来想去,或许也是因为这里面隐含的也是一种「灌输」的套路罢。
佛家的八正道中有一处讨论的是「正语」。正语就是我们说话要避免妄语、绮语、恶语、两舌。妄语是说我们说话要真实,但我觉得可以再加一层理解,即说话不要狂妄自大。挑战别人的专业,自以为是地教导别人,言语中贬低别人而突出自己优越感,以及拒绝别人的探讨和否定……这些行为或许都可以归为「妄语」之列。
《庄子·齐物论》中,啮缺和王倪有一段对话。
啮缺问王倪是否知道万物的共同的标准。
王倪说:「我不知道啊。」
啮缺又问:「那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事物吗?」
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
啮缺又问:「那么万物就无法知道了吗?」
王倪还是回答「不知道」。
王倪接着就有了下面的一段论述:
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汝:民湿寝则腰疾偏死, 鯂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鯂与鱼游。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啮缺连问了三个问题,王倪都回答自己不知道。即便如此,王倪还是说虽然我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试着一起探讨一下。
于是说,我怎么知道自己的知道其实是不知道呢?我又怎么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其实是知道呢?
听起来有点绕,所以王倪举了一串例子:人不喜欢住在潮湿的地方,但是泥鳅却很喜欢;人不喜欢住在树上,但猿猴却很喜欢;人吃猪肉,鹿吃草,蜈蚣吃蛇,猫头鹰和乌鸦吃老鼠……西施好看,但是在鱼鸟眼里就是丑八怪也未可知……
最后王倪说:仁义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仁义是非,纷杂错乱,谁能说得清楚?
王倪这一段话的内容和表述方式,或许就是一种「正语」吧。
在我关注的个人公众号里,行文表达方式上最令我欣赏的非王俊煜莫属。王俊煜是前豌豆荚创始人,每次看他的公众号「猫窝」的文章都有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好像在跟一个知书达礼的先生谈话。
随手举个例子,在俊煜的一篇文章《「学区房」》里,开头说道:
上一篇文章提到了最近在看学区房,结果后台留言全是跟我讨论学区房的。朋友们见面也都会问起这个事情,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为什么不出国?(不怕中国以后...)
为什么要去公立学校? (不怕以后变成小粉红吗)
为什么要去西城?(你不是应该「拼娃」吗)
以及,为什么要买学区房?(这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像是你会做的事情)
好了,以上问题……我其实都没有确定的答案
作为读者,我不会因为他在开篇就承认自己对各种问题没有确定答案就关掉页面,更不会因此觉得作者「无知」。因为我们读到这里或许也会问问自己:换成我这些问题我有答案吗?
随后他又写道:
但谁又能说自己有 100% 确定的答案呢?想法总是有可能变的。所以,这里记录一下我目前为止的想法好了。过几年看看,应该也挺有意思的。
类似的行文表达不胜枚举:
那义务教育阶段,到底有没有学校好坏的区别呢?或者说,即使有区别,这些区别对孩子来说重要吗?我猜想这也仍然无法准确归因。
我自己认为对教育的理解尚浅,只是在光涧实验室参与了一些教育项目,有蝌蚪实务学堂,也有探月学院。他们都有很新颖的理念,也会让我思考这问题。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详细阅读俊煜的这篇文章以及他的更多文章。总之,我觉得俊煜的思考和表达方式,至少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值得学习的榜样。
说回八正道的正语,四点之中,我发现「妄语」这一点是最难克服的。因为言语背后的主宰是我们的思维和见识,而我们的思维和见识大多数时候很难靠得住。
产品经理在工作中,总是会存在一种对用户理解的过度「自信」。我们经常会滔滔不绝地说,用户就是这样这样的,他们是这样这样使用我们的产品的,他们想要的就是这样这样的,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这样这样的功能……这种不经意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在我们工作中比比皆是。
前两个月,我们为了验证一个新的产品想法,做了一轮访谈。根据访谈的结果显示,70%甚至更多的客户使用我们的产品是通过A路径,而有趣的是,我们给客户设计的使用路径是B。在我们的思维意识里,至少绝大部分客户都应该是按照我们所提供的B路径来使用的,而用户真实使用的 A 路径,我们几乎不提供任何支持。这是一个典型的产品经理困境,很多时候,你认为的有用其实对用户是无用,用户并不会为你的精心设计而买单。
于是又回到了电影《麻将》给我们提出的问题上来:大家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吗?需要轮到我们来告诉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了吗?
imag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