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池》深度解析:痴念尚在,悟道何处?
左炜铭
《秋池》一名,源自于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得名如此,却还有后两句的千古遗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思念尚有归处,《秋池》中的幽思已无人可寄。
有这么一个故事:曾经有两个相互爱慕的人,因为种种缘由没能够在一起,很多年以后,其中一个回来找另一个,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她不知觉的情况下,他看到了她的生活动态,看到了她的喜怒哀乐,看到了她的柴米油盐,知道她过得还算幸福,就决心不再打扰,很识趣地远远离开了。他来时如云,去时如风,她的世界已是一汪不再流动的水,虽偶然会起一点波澜,最终还是要恢复她永恒的平静。
所以才应和一句高度概括的中心语:一池水已清,幽径难再觅,昔人隔远海,明月拂镜心。
顺着这个思路,所以这首诗第一段有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痕迹:“忽逢桃花林”、“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忽逢是偶然,不复得路,是不再打扰;有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痕迹:“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秋池》中,不是不须归,而是他无处可归。
第二段中有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的痕迹:“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他在幽深的曲径中、在繁花蝶影中迷途忘返,独留她一池秋水的徘徊与留恋,最终澄明。是谁负了谁的深情,又是谁负了谁的等待啊?!
第三段中有张九龄《望月怀远》的痕迹:“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天涯相隔,明月此时,所剩已只有一堵残墙下的长夜不寐和声声哀叹。
第四段中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痕迹:“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明月如花,花枝太高已不可再攀,月光似水,水流到海永不复回!
神秀和尚《偈》中写道:“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对于参不了禅悟不了道的他,无非是:独坐时,痴念物我两相忘,无人处,给自己找个可以自欺的寄托和慰藉。
附《秋池》原文:
秋池
——鹰之秀
//
在一池秋水的浑浊倒影里
武陵人的行船在未央的雨夜中若隐若现
褐色蓑衣下的双脚
掀起层层白凉凉的波澜
//
昔时幽深的曲径花木繁茂
遮掩着青斗笠迷途忘返的浅浅行踪
万籁俱寂中,他听晨钟暮鼓,望飞鸟相悦
独留一池秋水的徘徊与留恋,最终澄明
//
寒沙裹着露珠,侵袭未了的残梦
各自远扬的帆收纳在遥远的彼岸
披衣还寝的旅人,端着一盏飘忽不定的烛光
将声声轻叹雕刻在斑驳陆离的墙面
//
明月如花花枝高
月光似水水流长
一汪秋池,如明镜之台纤尘不染
菩提树下,伊人独坐,痴念物我两相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