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16】摸到了门,希望可以用力推开门——《教育研究方法》

【读书笔记16】摸到了门,希望可以用力推开门——《教育研究方法》

作者: 林洁容 | 来源:发表于2019-08-18 13:32 被阅读0次

    一、读书原因

          这本书是一门公共课的指定教材,我之前并没有购买,老师上课也不是按这本书讲。坐我旁边的同学看了一部分后,极力向我推荐这本书,我翻了一下,确实很实用。

          因为讲的都是研究,我这个门外汉看得有点晕,不过看完后,我找到了研究的门在哪。下一步,希望自己可以再勇敢一些,用行动推开这扇门。

    二、读书笔记

          本书分为两大块,七专题。

          前三个专题是研究的三步骤,怎样选题、怎样做文献研究、怎样写开题报告,这就是让我摸到门的内容。

          后四个专题是四种研究类型,历史研究是研究"过去怎么样"的,调查研究是研究"现在怎么样"的,实验研究是研究"应该怎么做"的,理论研究是研究"现象背后的原因"的。每个类型都会给出很多著名的教育案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别人是怎么做的。还可以从案例中学到一些教育观念。

    专题一:怎样"选题"

    1、除了阅读教育著作之外,教师还需要重点阅读几本专业学术期刊。

    2、他人的成果可能显示为相关的专著和专业杂志中的论文,也可能隐含在研究者的专业讲座中。

    3、教师可以改变的地方至少有三个领域:一是课程问题,二是教学问题(教学方法的调整),三是管理问题。

    4、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以及由问题而发生"惊异")。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出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设计")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研究的旅程。

    5、把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自下而上地提出问题,想方设法地设计课题,自上而下地输入学理。

    6、研究类型:

    实证研究/描述研究: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

    理论研究/批判研究:类比研究、比较研究、批判研究

    应用研究/变革研究:变革性实验研究、行动研究

    专题二:怎样做"文献研究"

    1、文献研究含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和文献综述三个要素。

    2、文献包括纸质文献(如书及期刊杂志)、音像文献、电子文献。

    3、文献检索有两个意义:一是在选题没有确定之前,研究者可以通过翻阅专业杂志或网络文献的方法来获得启发。二是在选题确定之后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选题和关键词进行系统的文献搜索。

    4、查阅专业杂志和专著:首先确定专业杂志。其次是逆向查阅。最后是跟踪索引。

    5、文献检索只能暂停,而不能完全终结。文献是否暂停可以检查所找到的文献是否实现:第一,是否已经找到本领域的、频繁为其他研究者所应用的"三"份关键文献或"三"个"重要作者"?有没有外文视野?第二,是否已经显示出"三"个不同的意见和立场,是否已经找到正方和反方以及具有综述研究性质的关键文献?第三,是否已经显示出"三"个不同的研究阶段,后面的阶段在哪些方面超过或遗忘了前面的研究。

    6、日常阅读构成了人的精神长相的基本要素。

    7、做研究也并非人的目的,做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主持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成为有思想力的思想者。思想者意味着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执行自己的行动,而不是成为他人的附庸,受他人奴役。

    8、真正的读书应该是有"一本书主义"走向"博览群书"的自由状态。

    9、如果一个人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正如弹簧持续受到重压最终就会失去弹性,同样,我们的头脑会由于别人思想的持续侵入和压力而失去其弹性。

    10、余秋雨的"阅读建议"(真是字字珠玑啊!)

    11、培根"论读书"

    专题三:怎样写"开题报告"

    1、研究者至少需要提供三个方面的介绍:一是自己的"核心观点"及选题的由来;二是国内外与这个课题有关的研究的进展;三是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2、在开题报告中除了解释自己的"命题"之外,研究者可以叙述"选题"及其"假设"的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但相比之下,开题报告首要的责任是明白的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并作出相关的解释。

    3、一般而言,论文的基本结构包括:论文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前言(含课题的由来,即问题的提出)、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或后记。

    4、其实,该作者在做“介绍性”的文章时大可向“二贩子”学习,即在向路人贩卖的时候,自始至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命题,明确肯定地说,这个东西是好或不好,是符合或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另一种方法是,该文作者也可以学究化一些,开诚布公地提出问题:不知道这东西好不好?我现在就来研究它。

    专题四:怎样做"历史研究"

    1、史学分三类:一是思想史研究;二是实践史(包括制度史)的研究;三是人物史尤其是"名人传记"式的研究。

    2、教育历史研究的操作策略:任何一项学问中,定涵有义理、考据、辞章三个主要成分。此三者,合则美,偏则成病。

    3、在具体的文献搜集与文献考证上,研究者可以考虑下面一些基本的技巧:

        (1)考察文献的目录、导言、注释以及参考文献。(2)考察文献被应用的频率。(3)考察出版机构或专业报刊的学术声誉。(4)在引用"第二手资料"而这种"第二手资料"显示为电子文献时,最好先查找原始出处。(5)尽量避免断言"无相关研究"或"填补空白"。

    *4、培根将世上治学的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蜘蛛式的,是靠自己肚子里分泌出丝来,把网做得很美很漂亮。虽然是好,那点学问却只是从他自己的肚子里造出来的。第二种是蚂蚁式的,只知道集聚,在地洞里堆起很多东西,能不能消化却不管,有没有用也不管,这是勤力而理解不足。第三种是蜜蜂式的,这种最高。蜜蜂采花之后,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制造出新的成绩。

    5、实践研究的关键在于能折中各种理论,以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实践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如果一个人理论素养很差,就没有能力进行折中;但如果一个人有了理论知识,还须学会利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他称其为"折中的艺术"。

    专题五:怎样做"调查研究"

    1、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结论是: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回去也写了一份报告,结论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滴甩在后面。

        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

    (我个人认为不完全没道理,只是后来美国进行了多次大的教育改革,包括《国家在危难中》,而中国的教育改革一直不温不火。)

    2、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三个程序:一是收集资料并寻找"物质痕迹"或'本土概念";二是给物质痕迹或本土概念"编码",并从编码中确认"关键词";三是形成"扎根理论":将"关键词"还原为"故事"。

    3、收集资料的方法:访谈、观察与问卷。

        分析资料时,研究者可以考虑一下一些基本策略:一是及时撰写"备忘录",保持记录的完整性和流畅性,二是从备忘录中寻找"本土概念"。三是"输入学理",将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具体教育案例与相关的"教育道理"连接起来。

    4、康德:无内容之思维成为空虚,无概念之直观,则成为盲目。

    (我想改为:无实践之理论成为空虚,无理论之实践,则成为盲目。)

    专题六:怎样做"实验研究"

    1、三个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研究:美国罗森塔尔的"教室里的期望效应"、美国兰格和罗丁的"自我控制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美国阿希的"从众行为"。

    2、当教师期望某个孩子会表现出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时,这名学生就真的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智力提高。

    3、对于一个被迫放弃控制力与自我决策权的人,如果我们给他一种较强的自我责任感,那么他的生活质量便会提高,生活态度会变得越发积极。

    4、在群体中讨论一个问题,其他人观点一致,而唯独你的观点与别人的恰恰相反。你会不顾后果地坚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是选择和群体保持一致,即使你并不同意这种观点。

    5、你只需要一个同盟者就能坚定立场。

    6、女人似乎比男人更愿意从众。

    7、朗读在小学低年级占优势,而默读在小学高年级占优势。

    8、三个西方著名的教育实验研究:美国杜威的"芝加哥大学初等学校教育实验"、英国罗素的"比肯希尔学校教育实验"、"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实验"。

    *9、卢仲衡及其"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研究:如下图

    10、一本练习本:用完一本作业本再用另一本,促使老师及时批改作业,在当天即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调节教学(效果回授)

    11、真实验:假设、控制与验证

    假设:因果关系的陈述,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实验组具有稳定性和封闭性,或设定控制组。

    验证: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

    12、准实验——教育行动研究:准实验研究(小课题、大课题)、校本课程开发、课例研究。

    13、迟毓凯《因果报应观念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通过阈上启动和阈下启动两个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从而得到结论。

    专题七:怎样做"理论研究"

    1、人在求知过程中虽然可以获得可言传的、可重复的"显性知识",但尚有大量支撑显性知识的、不可言传的、不可重复的隐性知识存在,而且"默会认识比显性认识更基本:人们能够识知的比人们能讲述的更多;如果人们不依赖对不能讲述事实的感知,人们就不能讲述。

    2、个人知识以及隐性知识将引发学习方式与教育的一个基本转变:就是从重视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向充分关注学习者的亲自经历、亲自体验、亲自发现、亲自研究。

    3、真实的教育活动总是需要教育者以可以言传的知识和技能规则指导学习者的学习。那些来自教育者一方的可以言传的知识和技能规则对学习者是必要的,对某些有学习困难的学习者而言,还可能需要课外辅导。不过对大部分知识学习者而言,教育者在为他们提供可以言传的知识和技能规则时,必须以学习者"亲自"获得不可言传的知识和技能规则为基础和前提条件。

    *4、教育者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尽管他们苦心孤诣地"为学生着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学生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定要等到领会了教师言说的知识和规则之后才去使用知识和规则。相反,学习者往往是在"亲自经历"、"亲自体验"、"亲自探索"、"亲自研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领会、使用、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规则。导致这种尴尬的根源就在于教育中一致流行着"显性知识的幻象":教育者总以为学习者在"学习"了某种知识和规则之后就实现了该知识和技能的功能和价值。

    5、让学生在热切的愿望中学习。假如一个人没有食欲,却又被迫去吃食物,结果只能是疾病与呕吐,至少也是不消化、不痛快。反之,假如一个人饿了,他就急于要吃食物,立刻可以把食物加以消化,容易把它变成血肉。同理,强迫孩子们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导的方法应该减轻学习的苦楚,使学生在功课上不受任何阻碍或耽误他们的进步。

    6、怀疑论者的典型说法是:"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命题"。"相互反对的论证似乎同样有力"。比如:儿童中心是一种存在,社会中心是相反的存在;个性是一种存在,社会化是一种相反的存在;接受学习是一种存在,发现学习是相反的存在;惩罚教育是一种存在,赏识教育是相反的存在。

    7、从历史上看,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两种不同的对话,其效应也是极不相同的。前者造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从自然哲学向精神哲学的大转折,刺激了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超越苏格拉底而建立起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后者则树立了无人能够超越的"大成至圣先师",只能为后人"仰止"和不断地体会、学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从此便进入到了一个自我循环、原地转圈的框架之中,尽管内容上还有所发展和充实,形式上却两千多年一仍旧制,几乎无变化,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开始有了初步的松动。

    三、我的收获

          听完公共课,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多看文献!这很重要!

          我读研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太低,让我的实践显得很单薄,让我对我的实践没有信心。所以这个暑假和这么贵的学费没有白白浪费,这个目标已虽然还没达成,但已经启动了。

          另外,我原来的学习是蜘蛛式的,学问只是从自己肚子里造出来。现在应当学习蜜蜂,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16】摸到了门,希望可以用力推开门——《教育研究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yr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