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原生家庭的问题,记得那时苏明玉热播的时候,全国都掀起了原生家庭的热潮,有段时间什么问题都能和原生家庭搅在一起,好像我们所有出现的问题都是原生家庭惹的祸。让人不起唏嘘,毒鸡汤和丧文化看多了,你会发现好像我们没有自我的思想,就是随风摇摆的墙头草,完全丧失了生命向上的能力。
每个生命都是向上的,都希望能爆发出自己满满的能量。在原生家庭里我们找不到完美的父母,而且我们也绝非是完美的小孩,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对父母的苛刻却忽视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萧然来找我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激动而愤怒的,在咨询中我甚至都插不上嘴,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情绪热浪扑面而来,我有点窒息。后面几次的咨询了解到,原来萧然和家里每个人的关系都不好,父母和弟弟都针对她,她搞不懂为什么别人总是处处针对我,我谈对象,上班,甚至和谁做朋友都要干涉,她觉得自己快要疯了。遇到这样的家人是不是很难过,感受到很愤怒。一个小女孩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得不到认可,得不到关爱,得不到支持,就像一株植物接受不到阳光雨露,很欣慰的是她依然在生长,并且力量越来越强,有句话说那么打不倒我的,终究会让我变得更强大。萧然也是一样,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虽然走的格外艰辛,但是她仍然在慢慢的做自己,原生家庭里带给我们的有爱也有伤害。因为没有爱就不能存活。还记得哈洛博士做的心理学实验吗?哈洛是美国著名的比较心理学家,他用猴子做的母子依恋实验让人很受启发。他为小猴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是用铁丝编成的“铁丝妈妈”,另一种是用母猴的模型套上松软的海棉和绒布的“绒布妈妈”。在同样有奶瓶的情况下,小猴偶尔会到“铁丝妈妈”那里吃一下奶,但更多时候是在“绒布妈妈”处吃奶并依偎在怀里。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绒布妈妈”身上有,小猴会很快就和“绒布妈妈”难舍难分了,根本不去“铁丝妈妈”那里。如果“绒布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铁丝妈妈”身上有,只有当小猴感觉饿了时,才跑到“铁丝妈妈”那儿吃奶,其余时间就是“绒布妈妈”怀里。从实验中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能供给奶吃,更重要的是母猴能给小猴柔和的感觉,并且还能给小猴安全感。实验证明,这些在“绒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成年后不同程度地带有行为上的偏差。从猴的实验中可看出,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物质供应者,更应是心灵和精神的供养者,特别是来自父母的拥抱、抚摸、接纳和爱是让孩子形成活泼、热情、自信和自尊的保证。这只是说父母在抚养我们长大成人的条件里不是只提供物质就足以让我们存活,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滋养爱的给与。如果没有爱的给予那么我们根本无法长大成人,或者说即使成人也是人格有缺陷的。
所以现在能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原生家庭的时候我们也忽略了父母给与我们的爱,这种爱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需要具备识别的眼睛,同样当父母的爱我们觉得表达不对,方式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作为观众去旁观,而不要过度的卷入。萧然很显然就是过度卷入的典型,家人的每句话都能激起千层浪,她无法分辨,无法识别,最终自己只能一个人在撕扯和冲突中变得异常的焦躁和不安。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那么在面对家庭的纠葛时,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好观众呢?
在原生家庭里可以当观众,不用当演员
分化越彻底,观众的能力越强
首先就是做好分化,当你和原生家庭分化的越彻底,你的观众水平就越高,记得龙应台有句话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18岁的我们法律上独立之后,我们要慢慢的让自己真正的独立,因为你和原生家庭的纠缠很多时候可能正是源于你对原生家庭的依恋,原生家庭能满足你的需求所以潜意识里你需要待在里面。你害怕独立。当我们只有看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的走出来,并愿意做自己。当你做好了自己,你才能选择做一个观众,你不是一个演员和家人一起演戏,一起去演一场闹剧。
在原生家庭里可以当观众,不用当演员
边界清晰,观众越好当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看过演员演戏,如果你是演员你就需要去演戏根据剧情去演绎,而如果你只是观众,你会觉得很轻松很自如,喜欢的戏就多看几眼,不喜欢的直接走开就是了。同样在家庭中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做到边界清晰,父母的问题父母解决,夫妻的问题夫妻解决,手足之间的问题手足解决,你会发现其实问题真的简单很多。但凡只要出现问题一家人都掺和,你会发现问题只会越闹越大,没法有效的解决。所以在原生家庭的纷争中,我们需要抽身而退,划清界限,我是谁,我怎么做,只要没有带给他人伤害,那么我怎么做都是可以的。
只要处理好这两点,我相信你会爱上做观众的,生活中如果你如萧然一样总是为原生家庭而苦恼,我建议你尝试去做一下观众,或许你会发现有不一样的体验和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