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默杀
源自日文,意思是不理会。
默杀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语言上的断绝,就是不对他人的言语做出任何言语上的回应。
第二个层次是接触上的断绝,就是不但没有语言交流,甚至连目光的接触都视若无睹。
第三个是思维上的断绝,就是把关于这个人的所有念头都抹掉。
最后强调: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恶意,最困难的部分其实并非是直面恶意,
而是妥善的保护好自己的心,
使其免受扭曲和沾染,
最后你会明白,
默杀中的杀并非对外,
而是对准自己内心中魔化的那部分,
因此它才能被称为是最强进攻手段。
2.什么是自己的人生?
人生中有些事情是无法选择的,
比如说自己的出生、自己的亲人。
人生中有些事情是可以选择的,
比如说自己的职业、自己的朋友圈。
与其花大力气去改变一些无法选择的人对自己持有的看法,
不如花大力气去找寻自己可已选择的人以及对自己的扶助。
人们经常说“自己的人生”,
那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尽可能让人生由自己可选择的部分构成,并在其中找到价值和乐趣。
3.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怎么办?
作为父母,我们既没有完全掌握所有的真理,也没有认识世界全部的真相。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我所知道的有限,其中有一部分还是错的。”这样我们也就解除了身上最沉重的负担:做一个全知、全能、全对的成年人,负责提供所有的正确答案。至于父母的功能呢,就像古代禅宗的观点:我们是指示月亮的手臂和手指,但不要把我们的手当做了月亮本身。无论是孩子,或者是我们自己都不应该那么认为。当孩子问我们生死善恶、不公不幸之类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是“我认为……”,而不是“就是……”。力所能及,我们有义务给孩子提供多种的视角,让孩子有比较和选择,否则启发和灌输之间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4.家庭是一个人最后的堡垒,如果在这个最后的堡垒里不能放心说实话,家庭生活长久以来也没有说实话的传统,那么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这个人就会陷入完全固立无援的境地。
5.人把念头和情绪太当真,紧紧抓住不放,透明的心也就跟着折射出不同的颜色,在你眼前变幻不停。
重点不是让你感受到舒服或者快乐,而是透过对念头和情绪的观察,体验到它们的虚无。
如果你认定念头和情绪的本质是虚无,只要有这个观念存在,那么会比较容易地进入旁观者的状态。也就是说,当你愤怒、悲伤、欢乐的时候,你有能力从这些情绪里抽身而出,站在一边用第三者的视角很冷静地去观察那个愤怒的你,那个悲伤的你,那个欢乐的你。这种能力会随着练习而变成习惯,这样你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至于被强烈的情绪带着走。
6.觉得普通人、普通生活真的普通,
那只是因为观察距离太远,
目光总是投向远方。
个人有高远的追求固然可喜,
可是如果不曾低头看过脚下的泥土,
这种追求怕也和空中楼阁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愿意近距离仔细观察一下,
在那些生活的琐碎之外,
还可以看到强大的意志、坚韧的精神,
以及无可计量的付出。
正因为有了它们,
才能支撑起一个家里的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7.父母更多的是做好一个花盆,然后等着种子慢慢发芽成长。总想着自己亲自上手,教会种子怎么长叶片才对,可能并非是双方之福,而且可能会很耽误睡眠。
8.如果你真有自我,那么会很难被别人的评价所影响,因为你为了找寻自我花费过许多苦功,别人对你的评价相比之下太过于轻飘,根本不值得为此而移动分毫。我建议你先把借来的东西还给人家,看看还剩下什么。哪怕是剩下一摊水,它也是你的自我,值得你去珍视。
9.审美就像是光谱,可能宽一点是好的。如果你足够宽,那么你会
知道你自己为什么会欣赏其中的一段,同时也能理解别人为什么会欣赏
其中的另外一段。如果你足够窄,那么你就会觉得除了你喜欢的那一段
之外,别的光谱都不如自己这一段,甚至根本没有必要存在。
无论你是宽还是窄,都可以不赞同别人的品位,但中间的区别很大:前者是基于理解而不赞同,后者是基于不了解而不赞同。很多人混淆了这一点,认为无限包容才对,又或者是坚持自我才对。而我的看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谈赞同不赞同。
对人过于敏感,心态可能会因此失衡。在你周围的人,绝大多数和你的生活无关。同样的,你的存在也对他们无足轻重。他们对你没有那么重要,你对他们也是同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