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周日晴D37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545
《庄子》外篇 田子方
世上学道的人虽多,却都只能得其糟粕而不能悟其精华。于是,庄子以魏国一个贤人的名字来命名本篇,列举十一则寓言故事,始终围绕一个“真”字,反复指示悟道要诀。
北宋学者王雱于《南华真经新传?田子方》题解中这样评说:“夫真人者,全至乐,达生理,以不材为材,无用为用,而不失真,此魏无择之师如此矣。庄子因作《田子》之篇。”
篇中的十一则寓言故事,看似复杂,各则的内涵也有所不同,但都是强调了自然真性的主旨。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通过田子方与魏文侯的对话,称赞东郭顺子处处循“真”的处世态度。“温伯雪子适齐”,批评“明乎礼而陋乎知人心”的做法,提倡体道无言的无为态度。“颜渊问于仲尼”,写孔子对颜渊的谈话,指出“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要得不至于“心死”,就得像“日出于东方而入于西极”那样地“日徂”;所谓“日徂”即每日都随着变化而推移。“孔子见老聃”,借老聃的口表达“至美至乐”的主张,能够“至美至乐”的人就是“至人”;怎样才能“至美至乐”呢?那就得“喜怒哀乐不入胸次”而“游心于物之初”。“庄子见鲁哀公”,说明有其形不一定有其真,有其真也就不一定拘其形。“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指出爵禄和死生都应当“不入于心”。“宋元君将画图”,写画画并非一定要有画画的架势。“文王观于臧”,写臧丈人无为而治的主张。“列御寇为泊昏无人射”,以伯昏无人凝神而射作比喻,说明寂志凝神的重要。“肩吾问于孙叔敖”,写孙叔敖对官爵的得失无动于衷。最后一则寓言“楚王与凡君坐”,写凡国国君对国之存亡无动于衷,说明不能为任何外物所动,善于自持便能虚怀无己。
一
【原文】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数称谿工[1]。文侯曰:“谿工,子之师耶?”子方曰:“非也,无择之里人也[2];称道数当[3],故无择称之。”文侯曰:“然则子无师邪?”子方曰:“有。”曰:“子之师谁邪?”子方曰:“东郭顺子。”文侯曰:“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子方曰:“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4],清而容物[5]。物无道[6],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无择何足以称之?”
子方出,文侯傥然终日不言[7],召前立臣而语之日:“远矣,全德之君子!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8],口钳而不欲言[9]。吾所学者直士梗耳,夫魏真为我累耳!”
【注释】
[1]数:多次。谿工:人名,魏之贤者。[2]里人,同乡之人。[3]称道:讲说大道。数当:常常恰当,合乎道理。[4]缘:顺,随顺物性。葆真:保持真性不失。[5]清而容物:心性高洁而又能客人容物。[6]物无道:人与事不合于道。正容,端正己之仪态,悟之:使人自悟其失而改之,不加辞色。[7]傥然:若有所失的样子。[8]形解:身体松弛懒散。[9]口钳:嘴巴像被钳住一样,懒于开口讲话。
【译文】
田子方陪坐在魏文侯旁边,多次称赞谿工这个人。文侯说:“谿工是先生的老师吗?”田子方说:“不是,谿工是我的同乡,他的言论见解常常很正确,所以我称赞他。”文侯说:“那你没有老师吗?”子方说:“有。”文侯说:“你的老师是谁呢?”田子方说:“东郭顺子。”文侯说:“那么先生为什么不称赞你的老师呢?”田子方回答:“他为人十分纯朴,相貌跟普通人一样而内心却合于自然,顺应万物而且能保持真性,心境清冷而且能包容外物。外界事物不能符合‘道’,便严肃指出使之醒悟,从而使人的邪念消除。我哪里有资格去称赞我的老师啊?”
田子方出去之后,魏文侯惆怅地整天不说话,召来跟前侍立的近臣,并对他们说:“德行完备的君子,太深不可测了!开始我以为圣智的言论和仁义的品行就算是达到极致了,如今我听说了田子方老师的道学修养,我身体松散不想动,嘴巴像被钳住一样而不愿说话。我所学到的不过都是些皮毛的东西,看来魏国真是我沉重的包袱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