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观点为一个实验场,说的不是正理,特此说明。
1.独行僧
先说自己剃头的可能性是有的。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个人身处深山修行,一把剃刀,一盏孤灯,一桌素食,一处房间。
独行僧多存在于小说中的故事中,现实生活中或许也会有,绝对算得上是凤毛麟角,要找到一块无主之地。找到安全的水源,带好种子,庄家把式的工作都能应付的来,要找到安身之处。
即使这样也不能完全,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修行之地至少也要有人烟,这样才能完成后勤补给,独行僧才能进行修行。
先生存,后修行。
在这种条件下,独行僧已经没有心思去管头发了,头发,让它自由的生长去吧,胡须,让它自由的生长去吧,可能是修行的时候忘记了带剃刀。
当然可能是没有人看了,不用把头发剃光,用光头来做信号了。
还有更深的一层的境界,心中已无头发,无需剃刀。更不用剃。
2.门徒
西游记唐僧给徒弟剃度,徒弟接受剃度。以表示服从,表示归于玄奘的门下。由此来说这头不是谁都能剃的。
如果师傅徒弟收多了。那么师傅别的事情都不用做了,只能给弟子剃头了。那怎么能行呢?
师傅会说:“徒儿,为师只给你剃一次头,此后由你们平辈的师兄们自行解决,可好
”。
徒儿回答:“好的,好的。”
是不是徒弟们,都找到给自己剃头的同门师兄弟呢?
理论上都能找到给自己剃头的人,如果有僧人在同门中找不到给自己剃头的人。那他能做出怎么样的选择呢?
要吗,还俗,要吗另立山门,找个弟子给弟子剃头。
找个资质好的徒弟让他给自己剃,以后的依波也就传给那个徒弟了。
3.僧团
不同的门派会构成不同的门徒,不同的门徒组成不同的僧侣团。
僧侣团是僧侣的生命线,僧侣不能离开僧侣团。
僧侣团会自然的出现等级,有了等级僧侣就会分出上下高低。
僧侣团,大都有独立的田产,由君主布施给僧侣团,帮助君主安定天下人心。君主也能求得安心。有了君王的背书。僧团的香火才会旺盛。
信众的香火是僧侣团的一个稳定的收入源。
僧侣团的本质是生意。且都要有盈利能力。不然的话会自行灭团。
僧团构成是一个系统,分工明确。
僧侣多识字,精通外语,可习得很多技能如,译佛经,念经僧,医僧,武僧,僧师,(扫盲老师)。
僧侣团是个法外之地,收容了很多“罪人”“恶人”,有问题的名士,各类人群汇聚到一处。由此僧侣 团得以不断的壮大。
好景不长,僧团壮大到一定的程度,君王就要动手,灭团了。
4梳头
还俗后的僧侣,头发会自然的生长,赵宋之前的汉人正常的情况下是不剃头的。
世俗人家,虽不剃头,但会梳头理发,设计不同的造型。
不同的造型,往往会与人的年龄身份有联系起来。
有身份的人家男女主人,都会配个梳头的人。梳头这个职业不限性别,男女均可。
主要看被梳头的人喜好是什么样的,一般情况下,男的给男主人梳头,女的给女主人梳头。当然也有刚好反过来,原因,此处省略,自行脑补。
穷苦人家的妻子,给自家的男人梳头,而穷妻只能自己梳头。
5.假和尚
延伸一下问题,出家人为什么剃头?
这个就要从佛陀说起了,当年佛陀反抗的是婆罗门教,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教,印度教有一条
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忌剃头。所以说剃不剃头还真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佛陀选择给座下弟子剃头,以证师徒关系,所在门派。剃头也是对婆罗门教一种反抗。
佛教传入汉地,自身做了很多的改良,以适应一方水土。可是剃头这一项还是保留了下来。
在孔孟之道的影响下,对于赵宋之前的汉人来看头发和头区别不大。都要好生的保护的。
剃头是一种叛逆,是一种决心,是一种宣誓,是一种态度的体现,或者如北岸所说剃头是一种仪式。
总结
1.自己剃意味着不用剃,孤身一人,剃了也没有人看。
2.僧团与君主好恶有很大的关系,对僧团兴衰来说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
3.他人这里他人指的是师门中的人,指的门徒相互剃头。
照片中的僧人很大可能是俗世的理发人给僧人剃的头。
4.在今天光头已经成为一种发型,而且还是很时尚的一种发型,现在剃光头的可不定就是和尚。
在赵宋之前剃了头的,很大的可能是和尚,再不就是假和尚。
5.假和尚现在也不少。因为人们很难真切的定义出,真和尚应该是什么样的。
现在的和尚很多,很开放。有一种职业化的倾向,当然专业的也不在少数。
关于剃头的三个问题,也就回答到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