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辰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是汝窑器鉴定的最基本特征。
在平日与客户的交流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杯子底下有三个缺口?”
这其实就是对支钉的典型误解,很多人不了解汝窑的支钉工艺。
这种细小的芝麻支钉只在汝窑器中出现,其他瓷窑根本无法仿制,明清御窑也仿不出,仿得最好的乾隆官仿汝釉瓷也需支钉另加垫饼。令人奇怪的是,随高宗南下临安建都而建的南宋老虎洞官窑的窑工(有一部分是北方的汝窑窑工)也无法复制出芝麻支钉,看来清凉寺汝窑的秘密伴随着金兵的入侵而煙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优秀的汝窑工艺也随之失传了。
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汝窑支钉的真面目终于揭开谜底。芝麻支钉其实很平常普通,就是窑工用当地的粘土随手捏制而成,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初期垫饼有支钉和无支钉两种,支钉制作较粗,钉与饼容易脱落,后期制作偏精,饼薄钉尖;以后再生产垫圈,垫圈有带支钉和不带支钉的,有三支和五支钉的,六支钉的作水仙盆用,粘土制好后,素烧成形,便随时可用,就是如此简单。后南宋官窑做不成,景德镇窑也做不成,原因很可能是粘土成份不同(本人没有清凉寺粘土的成份分析数据)。
所有支钉钉尖都是随手捏成的,尖顶部位有一定的弧线度,与瓷器只有一点的接触面,
烧成后就成了芝麻支钉(支钉具敲掉后留下一小段线痕)。
《汝窑的发现》作者之一上海博物馆周丽丽在《中国名瓷欣赏与收藏》中如此说“足底有三芝麻状支钉痕,其中两枚紧靠足墙,支钉断截面呈白色,这种紧靠足墙的芝麻状支钉痕成为汝窑器的一大特征”。窑址出土底足瓷片有很多支钉都是这样的。其实支钉是窑工很随意放在器底的。而支钉断面呈白色是由于断面下暴露出瓷器素烧后的颜色(见素烧片)。
汝窑的支钉形状丰富多彩,造型比其他瓷窑多,它继承了唐、宋初耀州窑支钉支烧的优秀工艺,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自己的支烧特色。《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新发现》中说:“出土的大量匣钵、垫饼、垫圈等窑具也都区别于民窑”。
除支钉外,遗址还出土了较多用以测试窑温的试烧插片(火照)和试烧插饼。这说明烧成天青釉的温度是严格控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