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的故事》通过作者维多利亚·芬利对色彩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讲述了关于各种颜色的趣闻轶事,探索了颜色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本书在博学的同时兼顾趣味,既容纳了丰富的知识,又毫不枯燥。
我们熟悉的颜色从何而来?
在它们背后有怎样不为人知的历史和文化?
中西方对颜色的审美取向又有什么不同?
颜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实在是司空见惯。
不过平常一说到颜色,你可能会想到各种色谱、明暗关系、饱和度、互补色、对比色等等概念。
如果这样简单判断,你很可能会错过这本有趣的书。
作者用颜色把它们做了分类,十种颜色十个章节。
我将选择全书最有趣,也和现在的生活仍然有紧密联系的部分颜色生意。
为了获得颜色,人们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
我们说说白色这种看似最简单的颜色。
白色可以从多种矿物质、海洋生物或者植物中提取。
这其中,最危险的,是以一种铅为原料制作的白色,叫做铅白。
这种白色带着光泽,颗粒小,非常细腻,很适合做成涂料、颜料、化妆品或者白色包装添加剂。
这种铅白使用了上千年,在大多数名画中都能找到它的痕迹。说它危险,是因为铅白有毒。
其中最危险的应用,就数铅白化妆品了。
从古埃及开始,铅白就是面霜和粉底的原料。
化妆品的进化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铅白中毒史。
几千年来,铅白化妆品一直是爱美人士的选择。埃及的贵族用它,罗马的贵妇用它,日本的艺伎用它。
十九世纪末的时候,有一种用铅白制成的粉底,叫做“年轻之花”,很受欢迎。
就类似于现代说一款化妆品,用过之后有美白和减肥的双重功效。
所以“年轻之花”一推出,就受到了各个年龄段女性的推崇。
后来一个美国医生发出了对“年轻之花”的反对声音。他列举了对患者的研究,确认这种“年轻之花”会导致使用者严重中毒。
常年使用,先是变得苍白虚弱,后来是肾衰竭、呕吐甚至会吐出胆汁,最终会断送使用者的性命。
铅白的毒性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各国政府因此开始限制铅白的使用范围。
到2000年前后,这种伟大又残酷的白色,终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在塑料、陶瓷等工业领域使用,并受到严格的监管。
获得颜色当然是为了美,但这种努力的另一个重要推动力,是巨大的利润。
![](https://img.haomeiwen.com/i1770978/9e687d51c6382c59.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