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工具---三件事打卡
“三件事打卡”工具,是一个自我管理的实用小工具,当天列举出要做的最重要的三件事,完成后打勾,一天结束的时候,进行简单总结。相当于,每天给自己承诺,然后检验是否兑现。
163天的陪伴
通过古典老师的专栏,接触到很多的小工具,其中就有“三件事打卡”,当初决定尝试它,出发点仅仅是希望自己每天能有实实在在的结果,而不是忙了一天,回想起来却好像什么都没干。不知不觉间,从入坑到今天,已经用了163天(至7月28日止)。做这件事,并不需要“坚持”,更像是它在陪伴着我,
从初次接触“三件事工具”到形成习惯,再到现在的欲罢不能,改变,发生在不知不觉间。
简单小工具,带来大改变
1.紧跟大目标,把握高价值区
刚开始做“三件事”时,觉得很简单,早上起床把当天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一件件完成,完成后打勾的瞬间,感觉还挺爽。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对我并没有什么作用,因为不管是否记录在“三件事”里,这些事都在追着我,我必须完成。
发现这个误区以后,立即改变策略,把我的年目标拆分到每个月,然后“每天三件事”里一定要有跟实现“每月目标”相关的事情,这样,我每天做的事情都在推动月目标的进度。
于是,我把拖延了大半年的职业规划提上了日程,为职场转换跑道补知识,练技能。看着事情不断的推进,困惑我很久的焦虑和迷茫竟神奇的消失了。
2.培养小习惯,养成后就换
其实自律并不如想象中难,如果把要做的事情培养成习惯的话。每天在固定的时段,习惯了做某件事,不做就会觉得浑身不对劲,那么压根不需要苦哈哈的坚持。问问那些不跑步就身体不自在的人,每次跑步对他们来说是自律起作用吗?
把想培养的好习惯,放入三件事中,当感觉时间过得太慢、无所事事、想刷微信的时候,打开三件事看看,它都会提醒你:你还有重要的事没干!于是在它的不停洗脑下,你会开始行动。进而每天重复做,然后形成习惯,就可以换下一个了。当然,前期为了克服懒、拖延等等负面行为,你需要逼自己一把,毕竟自己对自己的承诺,也很重要。
于是,在逼自己一把以后,我养成了这些每天必做的习惯:早起、英语晨读+懂你英语学习、运动1小时、微写作、阅读……
3.善于反思总结
三件事工具其中一块,是要每日总结,字数限制在140字内,做起来轻松无压力。
这个功能看似不起眼,但作用很大。它让你每天都在完成一个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比如:今天3件事只完成了1件,为什么?时间安排不合理吗?还是三件事的设置不合理?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有时写起反思总结,觉得140字的简直太限制了,完全不够空间发挥。
通过反思,不断优化每天做的事情,优化做事方法等等,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形成习惯后,反思随时进行。有时在跟同事讨论某项工作,大脑会突然弹屏,思考自己刚才说的话是不是欠妥,也可以说是元认知能力的提升。
4.合理安排时间
既然给自己安排了最重要的3个任务,就必须找时间去做。这会引发自己的思考,时间从哪里来?哪部分碎片时间可以利用?实践、调整、再实践。
时间管理想要做好很难,不妨简化,安排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让自己不会感觉到不舒服,就可以了。
好比英语晨读,原本我从起床到回到单位,时间卡的刚刚好,晚出门1分钟可能就要迟到。为了晨读,改成提前20分钟起床,一起来什么都不干,先搞定晨读文章再洗漱。因为这,连早起习惯也养成了,实现并联,一举两得。
再比如微写作,完全是利用碎片时间,有时是吃完午饭的休息时间,有时是工作太累需要转换思路,打开文档写一段,不要求字数和内容,随心所欲,没有负担。
好用的工具,往往不复杂。
“三件事”对我来说是一个杠杆,它开启了我的行动力,使很多原来只是在大脑里想想的事情开始落地执行,事情的进展让我看到改变的希望,于是良性循环就这样开启了!不要因为一个工具很简单,就小看,用好它,并不容易。
如果你唯一坚持过的事,就是半途而废,那么,不妨试试“三件事”吧。
在哪找到这个工具?关注微信公众号“橙子成长联盟”,左下角“三件事”,点入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