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美食、祈祷与恋爱》的前18个故事,印象最深也最有启发的有三点。
1.大胆提出你的请求吧
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历经了漫长的离婚拉锯战,被离婚折磨到崩溃,每天打14个电话问律师有没有新消息,焦虑当时的丈夫会不会在离婚协议上签字。
在这样的境遇下,伊丽莎白希望能有神力相助。想写一封请愿书给神,请神帮忙了结此事。可是,她感觉很别扭,因为这样的求助让自己显得而软弱。而且,她不确定这件事是否是神对自己的考验。
她的朋友伊娃听了伊丽莎白的这些顾虑,非常不认可:
“你怎么会觉得你不该用祈祷向宇宙请愿?你是宇宙的‘一部分’,小莉。你是当中的成员——你有权参与宇宙的行动,吐露你的感觉。所以,把你的想法放到一边去吧,提出你的论点。相信我——至少它会被列入考虑。”
于是,伊丽莎白写下了请愿书,两人说出了所有可能在这封请愿书上签字的人名。不久,律师打来电话,说对方已经签字了。
看到这个故事,我想起很多时候,自己明明需要帮助,却不敢踏出求助的那一步,无论是神,还是可能会帮助到我的人。还没说出口,却已经想象对方万一拒绝呢。
其实,内心深处知道,不敢求助,与其说是不相信别人会帮助自己,更不如说,我自己内心有种自卑感,有种不配获得帮助,不值得被帮助的感觉。
不相信别人,只是因为不相信自己值得。
想起阿曼达·帕尔默在《请求的艺术》一书中说:
“请求的关键不是别的,而是信任。如果你能够敞开自己的内心,愿意相信别人,同时相信自己也值得别人的帮助,打消所有心头的疑虑,你就能真正地学会请求。”
期待以后自己能够更有自信,更大胆地向他人或者神发出请求。
2.热爱即是理由
多年来,伊丽莎白一直想学习意大利语,因为她认为这是一种特别美的语言。可是都找不到理由去学习,每次有这个念头时,脑海中就会响起一堆反驳的话,比如:
何不去温习多年前学过的法语或俄语?或者学西班牙语,这更能帮助我和成千上万的美国同胞沟通?学意大利语干吗?又不是要移居那里。不如学手风琴实际些。
于是,当她婚姻破裂,经历了漫长又痛苦的离婚,又反反复复与男朋友和好分手再和好又分手,身心俱疲时,又想起了曾经的心愿。同时,也认识到,为什么每件事必须要实用呢?
秉持着这样的念头,她开始学习意大利语,后来又去了罗马旅行,继续学着这门语言。
书中有一个地方我读来特别感动,那就是伊丽莎白所在的意大利语班有12个人,虽然来自世界各地的各个的年龄层,但是去罗马的理由是一样的——只因为想学意大利语。
只是热爱,无关其他。
在如今功利性学习如此普遍的情况下,只是热爱而没有任何实用性的理由,尤为难得。想到有时候在学校给学生推荐某本书,很多孩子会习惯性地问一句:“老师,读了这个有什么用呢?”
梁文道先生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恰恰因为什么都追求有用,才让许多人活得无比焦虑。只用有用无用去衡量,势必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东西。
管它有用无用,热爱即是理由。
3.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
尽管有在用心生活,享受意大利的人文风情与自然景观。可是,“抑郁”与“孤独”还是无端地闯进伊丽莎白的世界。
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一度还曾想通过自杀摆脱这些。后来,她开始看精神科医生,服用抗抑郁药。
可是,伊丽莎白并不希望依赖药物,她打算用一些自己的方法来对抗抑郁倾向。
具体什么方法呢?
向自己求助。
她打开本子,在空白页上写道:“我需要你的帮助。”
过一会儿,自己开始回应:“我在这里。我能为你做什么?”
一来一往,自己与自己开展了奇特又隐秘的对话。
在之后的几年间,她在极端悲痛的时候都能通过这种书面对话的形式帮助自己重获新生。
读到“当身边没有人提供安慰时,我向自己伸出援手”时,我的眼眶湿润了,想起无数个独自咬牙面对困境的时刻。
伊丽莎白写道:永远别忘记很久以前,在一个没有防备的时刻,你曾把自己看成朋友。
是啊,当没有退路的时候,自己就是自己的退路。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
小结一下,今天感悟最深的三个点:相信别人,大胆发出请求;有什么爱好时别管是否有用,热爱即是理由;面临困境时,自己就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
相信别人的光芒,也信任自己的爱好与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