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饺子吃毕,就等着喝腊八粥了。
这是我儿时的记忆。
这一天,天麻麻亮,母亲就早早地起床,去厨房忙碌开了。
她一个人,在油灯点亮的厨房里,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像是一个人在默默地进行着一种极其威严的仪式似的。
稍后,开始烧火煮粥。
她在一大锅粥里,放进红枣、核桃仁、杏仁、花生仁,好像还有胡萝卜丁。
等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一锅粥,也差不多就好了。
有几年,记得母亲会在腊月初七的晚上,早早踏上 了腊八粥之旅。
一个晚上,都用文火炖着。
炉堂里的火,星星点点地亮着。
听锅里煮得“吧嗒’“吧嗒”地响,真是好听。
“腊月八,家家煮得吧嗒嗒”,这句家乡的谚言,形象,生动,又明白如话,言外之意大概是说腊八是年前最重要的节令,这一天,几乎家家都要做腊八粥。
传说中,好像这是一道与佛教有关的食品。
但在家乡,只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而显得更加珍贵。
我小时候,家家都穷,一顿腊八粥,几乎是一
户穷苦人家的美食改善。
平时,顿顿都是面食,鲜有米饭,但再穷的人家,在腊八这一天,也要凑点钱,买些米及佐料回来,做一顿像模像样的粥。
物以稀为贵,所以,善良的母亲总会把做好的腊八粥,端一些送人。
看着母亲一碗一碗地端出端进,我和弟弟舍不得,就不高兴。
母亲急了,总会劝:“大家吃,香!”
后来,读到南宋诗人陆游“今朝佛粥更相赠,
更觉江村节物新”的句子时,我开始怀疑,是不是在家乡就有腊八粥相送的习俗呢?
如果有,那一定是寓意一年之末的团圆和来年的风调雨顺!
喝粥的早晨,韵味悠长,记忆犹新。
我们兄弟二人,一人一碗,坐在老旧的八仙桌边,,使劲地喝,生怕下一碗会舀不上,像是在抢。
“紧腊月,慢正月,不紧不慢的二三月”,这 是家乡的谚语。
也许有些道理,想想,寒风凛冽 大雪飞扬的腊月,因为盛大隆重的年事而忙,时间自然觉得飞快。
不过,再紧再忙,腊八这一天,还得认认真真地吃一顿腊八粥。
吃毕,腊月里剩下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走得急,像黑夜里赶路的人,埋头只顾往春节走。
这么一想,腊八粥,像一场腊月里的盛宴,像一朵开放在寒冬腊月里的花,朴素,而且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