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贵阳,落脚十里滩附近的贵州大学。初冬贵阳,山水尽在眼前,层层叠叠的林木褪去了夏的繁华,红的黄的灰绿而枯黄了,梧桐灿烂的死去,入冬银杏如梵高画笔下肆意的黄。贵阳如北国的秋又如北国的冬,却没有天寒地冻,汲取南北之优而自成一派。行走在冷冽的寒风里,有暖阳铺洒而来,此时头脑前所未有的冷静,一切刚刚好。
自贵阳到惠水,约莫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前往盛华参观,一所未曾听闻的学校,没有虔诚的拜访之心,没有未知的探索之欲。权当是一次外出放松——呼吸山间的新鲜空气。
大巴驶入百鸟河数字小镇,行走在景区曲折蜿蜒的林间公路,路的两侧山脚下,顺着山势蜿蜿蜒蜒着十公里之长的栈道。钢筋水泥浇筑支柱梁架,地板扶手全以纯木铺就,公路走到哪里,栈道走到哪里,虽为人设,不破坏风景而打破了山的单调。
来到盛华职业技术学院门口,映入眼帘的是校门侧一枚醒目的标志。标志的主体是一棵枝繁叶茂的银杏树,树上有鸟。学校坐落于百鸟河,贵州多银杏,贵阳周边就有9棵5000年龄的银杏。银杏代表了坚韧、沉着、纯情,鸟儿象征着莘莘学子,也是自由,“树”是他们的乐园。在国内,见惯了千篇一律的体育、银行、学校标志,鲜少见一所大学以“树”作为标志主体。这不免勾起了我的一丝兴趣。
课堂上专注于蜡染的学生远处高山烟雾云绕,一间间建筑错落在山脚下。盛华的校园并不大,作为大学生不过三四千。一个上午走访唐人坊非遗学院、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学院、茶学院以及盲人学院。盛华的专业布局连接起了过去、现在和未来:非遗学院非遗学院建立有“民族服饰博物馆”,据说其馆藏民族服饰省博的相关收藏都不及,并与唐人坊开展校企合作,北京的唐人坊遇见贵州的少数民族,将传统通过现代设计,赋予其当代意义。茶学院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学校附近的山丘就是茶场,从种茶、采茶、制茶、售茶到茶艺“五维一体”培养茶专业人才。当我们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的时候,盛华给出了很好的答案。盛华地处云贵高原,偏居西南一隅,甚至不在省会城市。这样一所为贫困学生服务的公益学校,不仅开设管理专业,还有VR虚拟现实专业。学校附近就是以“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为引领的新型产业园——百鸟河数字小镇。百度、印孚瑟斯、联想等大批国内国际著名的大数据企业落户此地。盛华还是是贵州省唯一招收盲人的学校,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为了给盲人一个相对安全、安静的环境,盛华将盲人学院设置在远离教学区的山脚下,五间暖黄色调的木质小屋错落期间。学院成立贵州省首支盲人乐团,世界冠军蔡丽雯通过“指尖上的高考”亦在此就读。每位盲人学生有独立小屋,一间温暖的小屋内,一位盲人同学为我们即兴打了一段架子鼓。在黑暗的世界,有无形的音乐陪伴,也有同伴有老师。
盛华的标志和校训 建在教学楼的民族服饰博物馆 山脚下的盲人学院午饭间隙,我们来到茶学院,学生特意拿出其团队自制的“盛华情”茶请我们品茶。茶歇聊起学校种种,学生对学校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对来这里教书的各国志愿者,学生更是感激有加,老师无论其生活、学习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学生自信心重塑的重要源泉。特别是谈起最近身患肾衰竭的同学,老师同学们慷慨无私的捐献,说到动情处对学校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学生自制的“盛华情”茶在盛华的一个上午,我一直有两个疑问。一是为何修建蜿蜒十公里之长的栈道,二是校园的鸽子为什么如此肥胖(这是我见过的最肥胖的鸽子)。
带着这两个疑问,执行副校长杨绍先为我们作了“公益兴学,教育扶贫——培养高尚的职业人”的主题分享。
杨校长首先以“师”、“情”、“善”、“爱”、“魅”五字阐释“育人者”教师的情怀,这也是盛华的办学目标——培养高尚的的职业人。朴素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的主体性。
如何培养高尚的人?盛华通过“六个系列教育(感恩、荣誉、诚信、团队、责任、自强)”、“六个习惯养成(微笑、问候、普通话、碗净、园洁、说英语)”、“一项爱心捐赠”、“两禁两减少一分类(禁烟、禁塑料袋、减一次性袋、减熟食出堂)”、“星级管理(星级厕所,星级寝室;星级教室,星级早操;星级校园,星级宿管;星级管理,星级学干)”五个模块开展工作。杨校长和我们分享起韦秀丽、刘政响同学的感人事迹,在谈到韦秀丽“医生说我还能活三个月,但我活了二十三个月”的时候,一度哽咽落泪。而身患癌症的刘政响与杨校长的多次“交锋”可能是其一生中最多彩感人的故事。杨校长调侃起校园里的鸽子,原来这些鸽子是学校的公益活动:每投喂一次鸽子捐款五元,结果学校的鸽子越来越肥,至此大家才恍然大悟。在学校的安全管理方面,杨校长从两个方面作为抓手:一是“三床两七点”,二是“五怕”。所谓“三床”即“早上管起床,中午管恋床,晚上管上床”,“两七点”即“早上七点出校,晚上七点归校”。学校地处山区,校园周围人迹稀少,将“山、水、车、蛇、疾”作为“五怕”纳入日常时时提醒学生。而自校门口起始的蜿蜒十公里的栈道,便是学生生命的“安全桥”。
如何培养职业人?盛华围绕“两化两型”进行打造,“两化”即“国际化(一口英语)”与“个性化(一项特长)”,“两型”即“文化型”与“技能型”。在教学课堂,盛华以“素质培养”和“能力评估”为核心,前者强调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后者强调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盛华注重同国际接轨:来自欧美和香港的115名志愿者到这里教授英语等,他们每天不只是单纯上课,还同学生一起运动、一起生活,使学生真正摆脱“哑巴英语”。以大数据产业镇为依托,互联网营销学院的“上课就是上班,老师就是经理”;虚拟现实学院以VR创造世界,努力将其打造为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重要手段;工商学院的“3+EQ”与“VR英语”;茶学院的“五维一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作业就是作品,作品就是产品”;盲人学院的“康复治疗”和“现代流行乐”。盛华的“项目驱动化”教学初见成效,培养的学生“毕业能就业,就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顶岗成骨干。”
杨绍先副校长作主题分享 主题分享笔记盛华的执行校长孙伟博士有一篇朴实的文章《盛华学院要办不一样的职业教育》,文中谈起从北京到贵州想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孙校长说“想办一所不一样的大学”并对“不一样”做了详细的阐释。这个“不一样”,就是执行副校长杨绍先身体力行的每一个细节,是学校“微笑广场”墙壁上印在瓷砖上的每一个灿烂的笑脸。
盛华是由HTC董事长、台湾企业家王雪红、陈文琦夫妇捐助兴建的公益性慈善大学。两个高尚的出资人,一个理想主义者,成就了今日之盛华。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省份,贵州尚有493万农村人口亟待脱贫。盛华学子,近90%来自贵州农村。以“公益兴学,教育扶贫”为办学宗旨的盛华,自建校之始,就将“不求回报,节余用于助学”列入学校章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盛华努力探索一条“教育产业”的扶贫路子,紧紧围绕着“扶‘钱’、扶‘弱’、扶‘女’、扶‘贫’、扶‘志’、扶‘智’、扶‘心’、献爱”进行“多维扶贫”。基于此理念,建立了一整套的系统化的覆盖所有贫困生的教育扶贫体系,包括新生奖学金、奖优扶贫、劳动扶贫、特殊扶贫、诚信扶贫和志愿者爱心帮扶等。在针对盲人学生的特殊扶贫中,免收学费、书籍费、住宿费,每月发放400元生活费,每年提供1000元往返交通费;诚信扶贫政策,学生可以申请5000元帮扶资金,用以解决生活困难;毕业后,如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需捐赠善款给学校的帮扶基金,以爱心接力的形式继续帮扶在校的贫困学生;盛华支持有创业能力的贫困学生积极创业,免费提供门面和水电费用,让他们零成本开始创业梦想……
在茶盒的包装上,创始人写有这样一首藏头诗:
猶如高山之雪蓮,紅映冰峰;沈澱古今之文粹,綺韵無窮;造福萬代蔭子孫,偉業豐功。
五洲志士皆雲集,四海學子尋夢聚;視障貧女趨若鶩,誠信愛心鑄高尚。
阿里風光百鳥景,公益興學父女承;有緣品鑒毛鄉茶,教育扶貧盛華情。
这是对盛华公益教育的最好注解。
大巴驶出盛华,我担心着司机师傅不小心轧到校道上胆肥的鸽子。看着窗外山间的一陇一陇的茶场,山脚下蜿蜒的栈道,现代化的数字小镇,想象着那棵渐行渐远的银杏树,想象他十年、五十年、一百年……越来越粗壮,却依然那么纯情,吸引这成群的自由的鸟儿栖息枝间……
那是一棵生长在云贵高原的“小鸟天堂”。
与杨校长合影留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