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除了武汉,国内还有哪些地方拥有“产业之谷”?

除了武汉,国内还有哪些地方拥有“产业之谷”?

作者: 选哪儿 | 来源:发表于2019-04-10 11:28 被阅读0次

拥有“五大千亿级产业”的武汉光谷已久负盛名,光谷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的聚集和高新技术对于产业发展的渗入及转换。近年来,为各大高端产业的聚集发展,许多地区也相继开展了“产业之谷”的发展模式。今天,选哪儿将在本文为大家盘点及分析,除了“武汉·中国光谷”之外,国内还有哪些企业不得不知道的“产业之谷”。

贵阳·中国数谷

2015年2月12日,经工信部批准,贵阳、贵安新区共同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标志着“中国数谷”正式落户贵阳。贵阳属于西部城市,随着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家对于西部城市的大力发展,大数据处理能力是未来发展的必备技术,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贵阳的力量不可或缺。

近些年,贵州省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大数据领衔的新兴产业发挥着重要作用。贵阳数谷致力于用大数据打造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工业、电子商务、食品安全等七大领域。

据贵阳市市长陈晏阐述,预计到2020年,把贵阳打造成为大数据产业高度聚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数据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大数据治理精准施策、大数据服务精准高效的“中国数谷”。

选哪儿视角:

贵州在发展大数据产业方面,最大的优势是政府对这项产业的扶持。为发展大数据产业,贵州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列大数据产业引入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税收优惠,落户奖励,用电用网补贴等,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和有力的支撑。

然而,即使在政府如此大力支持下,相比起北京、深圳甚至是杭州这些科技企业云集的地区,贵阳的短板依旧明显。首先,贵阳乃至整个贵州省既没有互联网龙头企业,也没有极具代表性的科技公司,即便近几年来有不少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先后落户贵州,但他们的总部及核心研发团队仍旧选择了北上广深及杭州和武汉这样的城市。政策可以帮助产业的前期发展,却终究无法为其持续护航。如果贵阳能够合理利用政策支持,吸引行业内高端人才,提高营商环境,积极孵化有本土代表性的IT企业,进一步完善大数据产业链,贵阳的大数据发展,未来可期。

合肥·中国声谷

“中国声谷”是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双方于2018年5月签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共同推进安徽智能语音产业发展合作协议》,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将“中国声谷”打造成全国智能语音领域产业发展高地,并在互联网+、智能终端、智慧城市、移动健康四大产业方向进行布局。

2018年安徽省智能语音产业规模达650亿元,同比增长30%,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达到433家,同比增长102%。今年,安徽智能语音产业力争产值突破800亿元。

此外, 中国声谷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著名院校合作,针对声谷园区企业人才需求,定期开展专场招聘会,引入高效优质人才,为园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选哪儿视角: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中国声谷作为全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在近几年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018年,科大讯飞、华米科技、新华三等龙头企业营收增长5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229家,亿元以上企业68家,16家企业收入突破10亿元,这每一个数字都说明了中国声谷的发展成果。

但就目前来看,声谷的发展也仍有不足,最大的弊病在于其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支持技术。这一点,从声谷对于去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引智引技的规划中就可看出。若声谷能够借由政策扶持和产业聚集的机会和优势,大力支持研发高端技术,那么在未来,对于所有相关企业甚至整个行业,都将会在技术使用及降低成本等方面获得巨大的进步。

长沙·湘江智谷

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于去年6月在长沙开园,标志长沙向打造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及产业高地又迈进了一步,至此,一个预示着未来之城的“湘江智谷”也呼之欲出。

所谓智能网联汽车是能够接入互联网,拥有多个传感器,能够收发信号、感知周围物理环境,并与其他车辆或实体互动的车辆。简言之,即未来的无人车驾驶。

汽车产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工业制造智能化和互联网模式多元化的双引擎驱动下,汽车产业正迎来重大变革,智能网联汽车未艾方兴。而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作为目前国内投入运营的封闭式测试区中测试场景复杂程度最高、测试道路总里程最长、研发办公配套最齐全的封闭式测试区,国家对其发展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不言而喻。

选哪儿视角:

就目前为止,湘江智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湘江新区的整体产业环境供给。

去年,在测试区开园前,长沙市专门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制定出台了“高端人才及团队最高可获1亿元项目支持”等一些列扶持政策,也就此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

但正如上文所言,政策终究只能帮助产业起势。所以,湘江智谷的前期发展除了依仗相关政策对于业内名企的吸引而形成的产业聚集效应,更多的还要与湘江新区相辅相成。作为中部地区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坐拥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人才富矿和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高地,其产业创新要素及汽车、北斗导航、储能电池、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关联产业的优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将为“湘江智谷”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助力。

大家觉得,这另外的三大中国“产业之谷”,未来可期否?

欲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选哪儿网”(ID:xuannaer_co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除了武汉,国内还有哪些地方拥有“产业之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cn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