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蛋子

作者: 少校副官 | 来源:发表于2019-05-19 09:07 被阅读0次

            钢蛋子,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始终闪耀着激人奋进的光芒。――题记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渭北小麦刚搭镰的一天中午,地处偏远的一个农家小屋,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打破了往日的宁静。接生婆一边忙乎着为这家妇女接生,一边口里不停地念叨:“恭喜!恭喜!还是个‘主人’呢!”

          家里添了丁,又是长子长孙,一家人喜得合不拢嘴,左邻右舍及巷里人,把娃的爷爷五花大绑在门前的石桩上,再在脸上抹上灶煤,闹火着要吃砂子馍、砂子饦饦,馍拿了一摞又一摞,大伙还是不松绑,还要“喝喜!”被抹黑的娃他爷爷乐得眼晴咪成了一条缝,一个劲地“呵呵,能成!能成!”这样一直闹腾到“看满月”方才罢休……

        娃的爷爷早先在私塾读过书,也算是村里识文断字的文化人,提早给孙子取了个吉庆的名字,叫富贵,喻意长命富贵,长大后成为公家的有用之才!

          在那“低标准”的年代,母亲生下富贵,由于粮食十分短缺,自身缺乏营养,也没有奶水,嗷嗷待哺的小富贵饿得面黄肌瘦、大哭大闹,母亲没法,变卖了自已尚值几个钱的嫁妆,在“黑市上”买回红薯,再把红薯煮熟,让小富贵吃点红薯,她自已喝点汤,再寻点野菜啥的充饥,就这样,东拼西凑地喂着小富贵逐渐长大。

        小富贵长到比炕沿高半头的时侯,不知何故,头上长满了黄水疮,有的结了痂,有的因感染生了脓包。他父亲叫来了村里过去在野战部队当过军医的老医生。老医生观察一阵后,在脏兮兮的黄跨包里拿出一把剪刀,简单地在酒精灯上消了毒,把小富贵摁在门墩上,在头上咔嚓咔嚓见脓疮齐绞,站在一旁的母亲心疼得直掉泪,父亲也扭过了头,不忍心看下去,而小富贵硬是没哭喊一声,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老医生处理完脓疮后,又从跨包里拿出了一盒自制药膏,在小富贵头上抹了抹,然后十分惊讶地说:“这娃的忍耐力十分罕见,比战场上的战士还坚强!真是个‘钢蛋子!’”从此,村里的老少爷们见了小富贵都叫“钢蛋子! ”

        母亲相继生了妹妹、弟弟后,白天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缝缝补补、纺花拐线,十分辛苦,便时常将钢蛋子当女孩使唤。钢蛋子自小很懂事,也很勤快。放学回家后帮助母亲带管弟妹、去涝池洗尿布、打扫院落、整理房舍、拉风箱烧火……巷里的老年人都很羡慕,夸奖钢蛋子长大后肯定有出息!

          钢蛋子长到半截子小伙时,虽然生长在缺衣少食的年代,但身体健壮,膀宽腰圆、墩墩实实,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给队里出牲口圈、割青草、打胡基、收麦拉耙、出红薯拾花……一年下来,能挣两千多工分,尽管每个劳动日仅值九分钱,但小小的年龄,便知道为父母亲减轻负担。

          在农村还是集体化经营时,农民靠天吃饭,农作物单产低,耕作传统落后,主粮小麦除上缴公粮、预留籽种外,分到农民手里所剩无几。有一年,分到农民手中的主粮是人均十三斤半,因此,只能靠红薯深加工变着法儿填饱肚子。钢蛋子抽空跟着父亲起早贪黑,拉着红薯去大荔县雷北换包谷,去黄河滩寻野菜,徒步往返二十里去黄河东岸背萝卜,跟着父母亲吃过槐米、野菜、榆钱、红薯渣……

        七十年代的农村依然普遍贫穷落后,绝大部分农户都差不多,谁也不笑话谁,有的家户连称盐灌煤油的钱都没有,大人娃娃穿着土布衣服、土布裤子、土布鞋,有的衣裤上还补着颜色各异的补丁。有带手艺的木匠、泥瓦匠等匠人外出,一天能挣两块钱,日子过得相对好些,逢年过节给娃娃买上几尺洋布,做件花衣服;买几尺“条子绒,”做几双“青年鞋,”或者穿双“洋袜子,”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钢蛋子利用放署假的时间,去村东的“金水沟”翻山越岭挖防风、远志、地骨皮、柴胡等中药材,然后拿到附近公社的药材收购站卖钱,虽然一斤远志才卖一块二毛多,但钢蛋子很有成就感,用自已的劳动成果缴学费、买新华字典、学习用具,还给母亲买“煮黑、硫化蓝”等染料,供母亲染布做衣服用,但家庭状况仍然捉襟见肘,十分艰难。

        一天,鸡快上架的时候,钢蛋子看见母亲偷偷的擦眼泪。“妈,你哪儿不舒服吗?”母亲唉声叹气地说:“唉!家里没煤油了,我上了三家的门坡,人家都没借给,怕还不起呀!人穷了旁人看不起……”听到母亲的诉说,钢蛋子低着头闷闷不乐,直到上炕睡觉都没说一句话。

        对!当兵去。一方面,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另一方面,去部队大熔炉里锻炼,也是“泥腿子”子女唯一的选择。那年寒冬腊月,钢蛋子接到了入伍通知书,一向少言寡语的父亲话也多了,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母亲张罗着为儿子整理行装。即将启程时,村上的父老乡亲冒着鹅毛大雪,敲锣打鼓欢送他时,一向刚强的他泪流满面,怀揣乡亲们凑的四块毛角钱,向乡亲们硬挷挷地甩出一句话:“事不干成不回来!”

        钢蛋子到部队后,练就了一付健壮的身体,而且虚心好学、诚实厚道,干工作舍得下力气,一麻袋一百八十多斤的大米,扛在肩上一路小跑,部队领导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把这位憨厚又透着灵气的小伙子作为“好苗子”培养,保送到某步兵学校深造,希望成长为文武“双料”人才。钢蛋子不负众望,一边参加军事训练,一边复习文化课程,终于“金榜题名,”考上了某军政大学,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成为一名人们羡慕的军官!

          “钢蛋子探亲回来了!”村里的乡亲奔走相告。小小的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把钢蛋子家的几间小屋挤得满满的,妇女、小孩子吵着要吃糖,父辈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抚摸着那身威武的军官服,赞叹道:“这后生真的有出息咧!村里出人才咧……”

        钢蛋子迎娶了一个贤惠的妻子,生育了一对儿女,组成了一个幸福家庭。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始终保持军队的优良传统,保持军人的优秀品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深入乡村、田间地头、沟沟岔岔,与困难群众结穷亲、交朋友,倾听群众疾苦,为大伙解难题,跑遍了辖区所有村庄,踏踏实实履行自已的职责,无愧于组织上的重托与厚望!

          钢蛋子在干好公家事的同时,力求忠孝双全。随着父母亲年事渐高,身体多病,他时常回乡下看望,经常打电话问侯,老人若有个头疼脑热、伤风感冒,便及时送去医院治疗。每到冬季,父母亲在乡下生活不方便,他将二老接到城里,悉心照管、尽心孝敬、精心服侍,先后为父母亲养老送终,不折不扣地尽到了当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而今,钢蛋子已步入花甲之年,可他从不服老,除了辅导孙子学习外,一有空闲就下乡入户,了解、帮助贫困户尽早脱贫致富。他始终觉得,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本份。

    作者简介:白高奇,笔名大可,大学本科,业余爱好阅读写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钢蛋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df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