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谱写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瑰丽诗篇

谱写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瑰丽诗篇

作者: 张建波 | 来源:发表于2020-11-23 09:19 被阅读0次
谱写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瑰丽诗篇

文\亚中跃


奈曼旗青龙山旅游区

      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南部山区,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叫青龙山镇。据《清史稿》记载,这座古镇是从清朝的康熙年间逐步产生和建立起来的。康熙年间,朝廷放宽农耕政策,允许人们在戍边养息牧场试垦,于是有人便停下跋涉的脚步,在杖策孤征的旅途中寻找到这里并聚居下来。至乾隆三十五年,此地布设巡检衙门来管理汉民事物,此时这荒山野岭、百兽出没的地方需要取个名字。当时恰有一名山中道士,精通易理,明晓阴阳五行之道,便奉衙门之命,审视山川地貌、林翳布势,于这盘环缠绕、逶迤起伏的山脉中,为此地起名青龙山。于是一百多年来,先民们提壶携浆,筚路蓝缕,躬耕热土,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巍巍青龙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是,大山沟壑纵横、土地瘠薄,加之囿于山里、与世隔绝。农民从未过上富裕的日子。“往事越千年”。解放以后,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的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

      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之后,党的扶贫政策和党的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才让这山区农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勃勃生机。镇党委和政府在落实党的精准扶贫和惠民政策才改变了山区面貌,谱写出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瑰丽诗篇。


奈曼旗青龙山
                上 篇

      又到了秋季。

      连绵起伏的大山在盘绕而奔腾的气概中愈加显得成熟而富有内涵。漫山遍野的庄稼树木,田间山路在晨雾的覆盖和迷蒙中显现出如诗如画的美丽。

    青龙山镇现有土地面积61.5万亩,108个自然村,人口达28000多人;农业、林业、旅游业构成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三大支柱。青龙山镇近十年来,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集约经营、发展特色经济,挖掘山区农业特有的优势,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

      时间可以从2010年算起。2010年,全镇财政总收入是1461万元。2014年,全镇财政总收入是1514万元。2016年,全镇 财政总收入是3857万元。2019年,全镇财政总收入是一个亿。十年的发展速度是十分可观的。农民收入从十年前的1000多元,到十年后的今天达到10400元。这些数字表明,一个逐渐摆脱贫困、不断走向繁荣富裕的新农村正在扬帆起航。

      生产力包括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转变是解放生产力的标志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改变生产方式,对农村脱贫和惠民又是起决定作用。青龙山镇党委和政府首先让农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三变”式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脱困、走向富裕的大手笔,大布局,大动作。资源变资产,就是挖掘和整合生产资料中从未被开发和以前没有能力开发的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力水平,通过最大限度的解放生产力和发挥集体力量优势,开掘和利用这类资源,使其变成手中的资产。资金变股金,具有集体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分散和聚集在农民手中的一点点资金,面对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的经营方式显得无能为力。只有通过入股的方式,把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才能办公司、办工厂,才能大规模的发展生产,只有初步奠定资金积累的基础之上,农民才有条件参与到市场中去。农民也只有彻底摆脱小农经济的桎梏,从一家一户小生产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才会有能力参与社会化的大生产。这是从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化农业的必经之路。道路看清了,摆脱了旧的生产方式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成立了“通辽市光照农产品有限公司”和“内蒙古沃禾农产品有限公司”,这两个公司的成立,凝集了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集体智慧,首先为农民提供了土地入股的先决条件。它的优势是调整劳动力结构,完成一家一户无法完成的多项生产任务,可以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品种,是在市场预测基础上对于种植农作物的优化选择。统一技术,就是达到生产能力最大化和最优化。统一品牌,是市场竞争的需求,是农民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统一销售,是稳定市场份额,都得靠集体力量。在这四个“统一”中,为农民节约了大量种植加工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凸显出极大优势。到2018年,全镇流转土地5100亩入股公司,公司向入股的农民群众每亩发放400元保底份工资,并将经营所得利润按公司、村民、村集体发放“盈利分红”,推动土地依法依规流转。这种土地流转,服务带动多种规模经营,使山区相对比较贫困的农民收益丰厚。

      刘永波是青龙山镇小城子木匠沟的农民,也是青林沟果树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合伙人,他整合土地资源,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种植果树200多亩。这200多亩果树,到了金秋时节,能获得五六万元的收入。后来,在小城子村支书张彩臣的带动下,村民们合伙种植400亩生态经济林。其中有扁杏、山杏、沙果和京桃。“今年秋天打算建工厂,进行水果加工,初步打算做果脯和果酸,统一销售,扩大规模,大伙一起干!”刘永波雄心勃勃。

      我们来到刘永波说的“花果山”,看到漫山遍野的果树花正香,味正浓。这里原来是荒山野岭、七沟八梁,土地闲置,没人种,没人管。现在不同了,这些地方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和“聚宝盆”。

      颈复康药业打算在青龙山种植20000亩京桃。这里降水少、无污染,适合京桃生长。这种京桃和谷子玉米相比较,价格是谷子玉米的好几倍。到了2018年,全镇经济林已达50000亩,这些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部都是在四个“统一”的指导下,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完成的。

      我们又走进了青龙山的甘薯地。

      北方的九月,是最好的季节。当初农民们顶着骄阳栽植的绿色地瓜秧,疯狂地覆盖了黑黄色的田野,放眼望去,平整而开阔,大面积的甘薯地像是绿色的海洋。地连着地、村连着村、村村落落相互辉映,都被这碧绿色淹没;间杂在这绿野之间的谷子、高粱反而成了甘薯的陪衬,向人们展示一派丰收的景象。

        甘薯是南部山区独具特色的农作物之一。由于山区土地品质特点,比较其他地区栽种的甘薯,在含糖、密度、味道几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根据品种特色和市场选择,镇政府抓住机遇,建成了甘薯科技产业园。产业园占地一平方公里,规模壮观,立足于“种薯”、繁育、脱毒、育秧、存储保鲜、精深加工、市场销售、产品裂变、效益叠加的甘薯产业链。在园区内,鲜薯储存区让人十分震撼。这个投资3000万元、占地1400平方米的区域,能储存鲜薯5000万斤以上。并配有空气循环超微过滤系统,有效抑制各种病毒感染与传播。这种储存方式比较农村一家一户的传统储存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次储存,胜过百家农户的储存总量。一个下午,镇领导张天元同志带着我们走遍了整个科技园。他说:“这个科技园凝聚了几届领导班子的心血。储存车间太好了,它不但解决了量的问题,也解决了质的问题。它可以避免甘薯损伤后腐烂变质的缺陷,把农民辛辛苦苦获得的丰收果实在损耗方面降到了最低程度。”在园区里,我们碰到一位储存区的职工,我们问起他,他说,“这个储存区真的好,农民们受益,大家都说好!”说完,他开心地笑了,脸上的褶皱似乎完全舒展开了。

      青龙山镇的互利村、青龙山村、得力营子村,首先入股公司,于此同时,带动周边村子栽种甘薯30000亩。不久,他们将完成10万亩的甘薯栽种计划,可带动一万户以上的村民改善收入,每户收入可达万元之多。

      除了公司集约化经营能解决个体小作坊局限之外,青龙山镇还引导有能力的个体户承包土地,扩大规模栽种甘薯,带动其他村民致富。坤都沟村民于凤军在得力营子村承包土地400亩栽种甘薯,连续几年获得大丰收。

      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们走进农民于凤军家的甘薯地里,被眼前的壮观景象震惊了。这幅画卷胜过任何画家的长篇巨作,人们在画面上、电视里,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这样一种壮阔!这样一种厚实!这样一种成果!这样一种滋味!一垄一垄的甘薯,一堆一堆的堆在地里,一堆一堆的甘薯又连成趟子,一趟一趟的排列成行,像是仪仗队!然后,他们逐渐从你的视野中拓延出去,形成广袤的气势。在博大与雄浑的场面中,又透出勃勃生机。空气中飘来一阵阵泥土的芳香,在这种芳香的气息里,又夹杂着一缕缕甜丝丝的味道,此时此刻,你会重新认识和体会“美好生活”的含义。你整个身心都会被这眼前的景象震撼得微微颤抖,男女老少,人们忙着挑捡、归拢、装筐,兴奋地行走在大地里的人群,犹如流动的地火,无可遏制地喷发着高涨的热情。“丰收啦!”“丰收啦!”这简单而又现实的三个字,此时此刻,是农民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的心声!

      于凤军蹲在地里,他手里掂着一个大地瓜,就像抱着自己的娃,脸上的每一个笑纹里,都迸射出无法描述的满足与幸福。他说,“按照一亩地能产4000斤甘薯计算,一亩地收入在3000元左右,总收入大约能达到100万元。去掉人工开支,净收入能有四五十万元,我知足了。”我们问道:“这么多甘薯怎么处理才合适呢?储存、售卖、加工、有没有困难?”于凤军说:“内蒙古腾格里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早已和农民对接,在售卖、加工、储存等各个环节中,确保不让农民受到损失。”

      确实,青龙山镇打造的“一链四区一基地”的规划建设,使之农民所种植的甘薯具有工厂化育秧、工业化生产加工、标准化储存的科学优势,是局部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18年10月12日,在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及优良品种推介会上,奈曼旗青龙山甘薯入选“内蒙古农牧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

      青龙山甘薯的经营方式,在农村精准扶贫中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圆了山区人民几代人的致富梦。

    青龙山镇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是正确的,模式是科学的,前途是光明的。

      由甘薯为原料生产出来的地瓜粉也成了青龙山的名牌产品,近年来也十分畅销。我们走进互利村的淀粉加工厂,看到关启云这位能工巧匠正在漏粉车间忙着指导七八个村民漏粉和淀粉漏粉冷却,白色的粉浆正从细细的筛子网上流到缸里。不知是因为天气热,还是心情有些激动,关启云的脸红红的,衣衫似乎早被汗水湿透。他个子不算高,动作却灵活敏捷,那一双细长的眼睛,流露出坦白、直率和快活,甚至还带着孩子似的顽皮的神气。他一丝不苟,严格教练,把百年漏粉的绝活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其他农民,让他们靠着一手劳动技能发家致富。关启云说:“啥活儿都得学,学会了,也能挣碗饭吃。”

        互利村是青龙山镇粉条加工第一村,他们加工的粉条全靠手工传统技术。粉碎、发酵、煮沸、打面等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全凭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手工做出的粉条鲜亮柔软、味道好、口感好。经过精深加工的商品营养十分丰富,由此衍生出的淀粉加工、全粉加工、粉条、烤薯、冰薯、薯粉冲剂、酵素、抗癌素等系列产品,深受当地和外地顾客的欢迎。

      农村土地经营的所有制方式,对于推动青龙山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把土地所有制定义为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仍然是我国农村和农业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体现。农村经济,包括土地合作制和股份制体现了我国现阶段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在集约经营、特色经营的生产方式中,青龙山镇走出了一条正确、科学、有效的兴农之路。


青龙山甘薯科技产业园手工粉条第一村
                中 篇

    惠民是安民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3月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指出:“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十年前,如果你有机会穿行于青龙山镇的村村落落,你便能看到过去村民们居住着低矮的房屋,这些简陋的、用石头搭砌的房子,有的已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了。房子过于破旧,已经无法抵御风寒,在北方冬季寒冷的日子里,这些房屋在强劲的北风中也会瑟瑟发抖。天气晴好的时候,还可以勉强取暖,遇到特别冷的日子,室温仅有零度左右。夏天也不舒服,蚊虫从门窗的缝隙钻进来,到了晚上,便会向人们发起总攻。而比这更为可怕的事情也会常常发生,早晨起来,在鞋子里、被窝里,你会发现蛇或马蛇子,让人大惊失色。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何等的凄苦,何等的焦虑,何等的无奈!青龙山危房改造前的样子,就像古人诗中所言的状况。

      然而,时代不同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帝王将相,共产党的执政的目标,就是让人民过上居无忧、食无忧的富裕生活。

      解决旧房改造问题,青龙山镇党委、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由镇长亲自挂帅,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这项工作,确保在两年内完成危房拆迁。但是,拆迁工作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中国的老百姓,尤其是农民,由于以土地为生的“小农”思想观念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早已养成了“故土难离”的“家”的信仰和情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在中国,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可以想象,当推土机隆隆的开进村庄,欲要想拆除几十户上百户的危房,这对于几代人都居住在老屋的朴实憨厚的农民是多么大的冲击和无奈。让村民们高高兴兴地迁移异地生活,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

      事态果然严重。小城子村有一户谢姓人家,主人大名叫谢宗清,54岁的谢宗清一直与84岁的老母亲生活在一起。老房子是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的避风港。几年前,谢宗清因脑部受伤留下了后遗症,性格也变得格外偏执。一听说要拆除他家的老房子,他一下子就“炸”了,当工作队第一次登门找他商量的时候,他就放出狠话,“你们谁敢动我的房子,我就跟他拼命!”工作队多次到他家做工作,镇领导、旗包联干部、包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坐下来想对策。对策提出来了,又一一被否定。如何找到一个两全的方案,既照顾到谢宗清对老房子的依赖,又能完成危房拆迁任务,成为一道难题。经过长时间的集思广益,组织决定对老房子“网开一面”,把正房边上破损严重的侧房拆除,对正房两边的三间完好无损的房屋进行修缮加固。这个方案得到了谢宗清的认可,2018年4月19日上午,随着谢宗清家的危房被轰然推到,青龙山镇彻底告别了危房的历史,对于谢宗清们来说,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的、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镇政府对于农民的统建房、自建房、新房,经过验收并拆除旧房的,给予2万元的补助。对侧面厢房、仓房、场棚等被拆除后给予3000块红砖的补偿。在摩擦、对抗、理解、支持的日子里,镇领导们的真情和爱心,都化作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使命担当,最后才完成了惠及民生的重要任务。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和日夜奋战,青龙山镇惠民拆迁达322户,403户村民住进了新楼房。终于住上新楼房的村民,一开始并不都是快乐和幸福,因为旧宅院里,有他们成长的经历,有他们往日的甜蜜和梦想。少年、青年、壮年,甚至一直到老年,岁月给人们留下的记忆,无论是苦是甜,亦或是辣是酸,都值得他们回味。

      阳光总在风雨后。

      春天的一个上午,我们在一块平整的田地里遇到青龙山镇英歌山村建档立卡户王志海。这位头发已经花白了许多,看上去有60几岁的村民平静而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们是在去年2月16日搬到小区里来的。这里给我们分了菜园子,我准备种点青椒、茄子和小白菜,自己种的吃着更放心。这个小菜园足够我们老两口用了。”

      王志海夫妇是第一批搬到镇上小康家园小区的。他的想法代表了大部分刚刚改变居住方式的群众。青龙山镇政府根据村民的要求,给全镇403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每户分配一分地的小菜园,种菜所有水电全部免费,村民们高兴地说,“党的惠民政策是真的为老百姓解决困难。”

      在山区农村,医疗条件是关乎群众生死攸关的大事。山区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时有发生。青龙山镇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施策,为当地百姓就医采取各项措施。青龙山镇为全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其中因病致贫和住院患者每年达270多人次,住院费用100多万元。如果这100多万元由个人承担,那简直是天文数字。通过农村合作医疗可以报销80%,个人仅承担20%,才使这些患者渡过难关。镇政府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同时,坚持将健康扶贫当做重大课题来抓。

      青龙山镇加大镇卫生院的投入,进口先进医疗机械设备,调入医疗水平较高的医护人员,按季节走访当地老弱病残患者,为其发放药物。仅两年时间,就完成慢性疾病送医配方726人次。

      青龙山镇政府为了当地村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他们还从北京请来专家,到村民家中巡诊。通过中医诊疗的方式,用中药、针灸等为患者诊治,深受当地患者好评。北京的医生根据山区特点,对外科、儿科、妇科十分重视,采取了多项措施,对一些重症患者,直接联系北京有关医院进行转院治疗。如果不是通过这种对口支援的方式亲自来山区小镇就诊,老百姓独自去京城大医院去看病,会困难重重,只有患者自己才能体会得到。这些举措为村民大病救治撑起一把伞,为其铺就洒满阳光的求医之路,镇政府用踏踏实实的行动,做到了责任担当,群众满意。

      在山区农村,不少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青龙山镇有几百户贫困人口,其中有10户家庭的孩子正处于高中和大学读书阶段。学生在校,衣食住行总会有许多花销,加上每年的学费几千元不等,确实给贫困家庭带来不小的压力。镇政府通过(尝试)发放助学金91.54万元,惠及贫困学生119名。其中小学生46名,发放补助金8.28万元;初中生26名,发放补助金5.2万元;高中含职业高中学生27名,发放补助金6.48万元,在校大学生27名,发放补助金20万元。镇政府除拿出大部分资金进行助学外,还借助和推动社会助学义举,为贫困学生铺平走向未来的路。

      2016年7月14日,在青龙山镇互利村举办了“爱心圆梦”捐资助学捐赠仪式,家和矿业、光照公司和大三家子铁矿为奈曼一中的11名贫困生发放了每人5000元的助学款。2016年以来,这几家公司已经捐助了15万元的助学善款。一名女生接过救助款后,热泪盈眶,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学业有成回报社会。助学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到目前为止,青龙山镇各个村未发现有一名孩子因为贫困而离开学校的。

      在利民惠民的各项措施中,交通建设十分重要。我们几次去镇上的步步登高村采访。去往村子里的路恰好一半是一条旱道。如果遇到雨水多的夏季,村民出行格外困难。再往山上走,还有一个小村子只剩下十几户人家了。村民觉得就近种地方便,就没有搬到镇上去。镇上为这里的村民修了沙石路,后来又修了油板路,为了农民兄弟的生产和生活,镇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修路是要花很多钱的。”瘦弱的农村老大爷若有所思地说,他觉得政府为他们办这么大的实事,实在不简单。

      青龙山镇直通阜新,北接奈曼旗政府,距沈阳、锦州均不过250公里。为了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为了对外交流,镇政府争取项目,贯通了各村道路,同时也和省高速公路搭接,方便了村民出行,促进了与外省的往来与友好交流,也为青龙山打开了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

      青龙山镇为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2020年7月10日上午,在镇集贸市场举办了劳动用工招聘会。近几年,青龙山镇安置就业人口达百人之多。仅腾格里溪科技园就安置61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打工,每年收入30000元以上。

      在惠民工程中,镇政府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努力安置贫困人口再就业,为其创造劳动创收的条件。

      王志海是青龙山镇英格山村的贫困户。家里老母亲因病卧床不起,妻子患脑溢血常年服药。高额的药费仅靠几亩薄田是解决不了的。这几年,十几万元的外债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镇领导让他当上了护林员,每年收入上万元。一把手电筒、一双胶鞋、一把铁锹、一顶草帽——一个50岁左右的汉子,把青龙山的沟沟坎坎、大道和小路都走遍了。他与大山为伴,在林涛阵阵、水声潺潺的密林深处,一方面认认真真地防火护林,另一方面,他也常常在走累了之后寻找一块大石头坐下来。望着树木和白云,沉默良久,泪水潸然。

      “真是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贫困户这么好的机会,这样我就不用东奔西跑打零工了。还能照顾到家里,我一定得好好干!”王志海在镇上原本没事干,有时出门打打工,由于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特长,一年累得要死要活的,也挣不到几个钱。惠民政策救了他,镇政府把他和像他一样的100多人安排在镇护林大队。王志海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因为这份工作,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两年前,王志海在全旗贫困人口生态防护林人员培训会议上,学习了林业的政策法规、护林管理办法、常见病虫害识别与鉴定、森林草原防火条例等,王志海长了本事,信心更足了,感到前景更加光明了。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历届青龙山镇党委和镇政府领导干部,在落实党中央和奈曼旗委、旗政府的扶贫工作部署中都是脚踏实地、不折不扣的。他们常常开会研究细化每一项措施到深夜。他们也常常风尘仆仆、马不停蹄地跑遍每一个村落。青龙山的沟沟壑壑、山谷、溪流留下了他们的脚印。在青龙山每一户的贫困家庭里,都留下了他们的亲切温暖的牵挂和关怀。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为了村民的利益,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再到须发皆白的老年,他们生命的整个过程就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同志说,当共产党的“官”,就是造福于民。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为一方经济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青龙山,做到了。

青龙山易地扶贫搬迁小区 —小康家园一角



      下 篇

      青龙山是一块风水宝地,它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给青龙山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青龙山主峰厄尔默山,是辽西努尔虎山系余脉,蒙古语即“断崖”之意。它像腾跃在万立云天中的青龙一样,蜿蜒连绵、生机无限,具有强大的生命象征。其中1200米的海拔、770.8米的高山之巅,地势异常,险峻陡峭,怪石林立,形态万千,让人叹为观止。四面青山,树木丛生,水草丰茂。山间有几百种花草,杂以名贵药材、真菌,更加珍贵,山里林间,野兽出没,百鸟翔集,小溪道道,流泉轰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宛如优美的世外桃源。每年不出正月,冬天的寒冷正劲,而这里早就绿草青青、别有洞天了。

      青龙寺,这座远近闻名的山中古寺,更是吸引游客驻足流连的圣地。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大约经历了120年的历史沉淀,非但没有失去往日的风采,而今便更加峥嵘俊拔,古意盎然了。人们匆忙的、稳健的、蹒跚的脚步,经过这里都会停下来,怀着敬仰的心情,鞠躬、跪拜、焚香、叩头,面对古建筑的森严,面对佛教的博大精深,面对大自然的恩馈和厚爱,人们血液里永远流淌着中国文化、中国气派、中国情结,彰显出根植于人们内心世界对五千年古老中华文明的敬仰和崇拜。

      青龙山人得以借势、谋划和发展。他们以主人的姿态,延揽八面来风,以更加开放的目光,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开阔的视野,以文化和文明为抓手,展开了与外界的交流。

      青龙山,只有在青龙山人的手中,才愈加充满勃勃生机,才愈加不同凡响,才愈加富有迷人的魅力。近些年,青龙山人以极大的信心和劳动热情,对古寺进行了修缮、拓展、美化。不但凿通了山间道路,而且扩大土地面积达到2000亩,一次可以容纳几千人进山。

      青龙山人,一点也不保守。他们成立了旅游公司,培养了自己的导游。正是在青龙山人的引领下,外地来旅游观光的人们,才能有秩序按着旅游的景点、山路,看到在城市里难得一见的鹰鹞、山鸽、山鸡、野兔、野鹿等等上百种山禽走兽,让人们仿佛回到远古时代,走在这风光旖旎的山路上,在这不断展开的自然而美丽的画卷中,心生无限遐想……

      1986年,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队在青龙山发现并挖掘出一座古墓葬——陈国公主墓。这座辽代的公主墓和其驸马合葬在一起,其考古价值震惊了世人,为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它的挖掘出土,很快在全国有关报纸网络报导,吸引了许许多多对此感兴趣的普通群众、爱好者、考古专家的前来参观凭吊。

      青龙山有几个著名的浏览区域,八虎山庄便是其中之一。八虎山庄不仅属于青龙山,它也是科尔沁500公里文化旅游风景大道的节点。它位于青龙山镇四一村,毗邻辽宁省阜新市,省道大阜线旁边的开阔地段,距离大广高速和长深高速仅50公里,是居家旅游和自驾车旅游宿营的首选之地。从2010年到现在已经有9个年头了,八虎山庄占地总面积4600亩,投资1.75亿元,由奈曼旗八虎山庄旅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这里有游客服务中心、景区道路、房车营位、帐篷酒店,尤其是特色独具的树屋、小木屋,形成一道风景线。现已打造成可供游客吃住、游玩、采购多位一体的田园式休闲旅游村庄。

      度假村设置的娱乐项目丰富多彩、五花八门。野战CS、骑骆驼、钓鱼、划船、老爷车、沙滩排球等等,应有尽有,游客们流连忘返,不亦乐乎。

      青龙山人仍然保持着独特的手工制作传统,比如很多年前老人们才会做的用秸秆打锅盖、用棉线纳鞋底、用柳条编筐窝篓、石磨豆腐、手工漏粉条、蒸年糕等等,引得好奇的游客驻足观看。八虎山庄自2016年营业以来,接待游客20万人之多,创造经济效益800万元,中央电视台在第二套节目《生财有道》中专门进行了报导。今年以来,北京、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的游客比例逐渐攀升,他们久远的期盼和梦想的脚步,终于被青龙山人所启动。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这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青龙山镇在崛起和振兴的发展道路上。我们看到了一群有能力、有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共产党人和坚强的领导班子呕心沥血、奋发图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和伟大实践,谱写出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瑰丽诗篇。



编辑整理:张建波

https://www.jianshu.com/p/b70dd886e04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谱写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瑰丽诗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dm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