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09-16

2022-09-16

作者: sangrea1 | 来源:发表于2022-09-16 17:31 被阅读0次

    20220916

    「回避型」是什么样呢?
    在(4)步,母亲离开,留下陌生人和婴儿独自在房间。

    回避型的婴儿,若无其事,漠不关心,甚至没有发现妈妈离开了,继续低头玩手里的玩具。

    在(5)步,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回避型的婴儿,继续若无其事,对妈妈的回来无动于衷,不停地玩手里的玩具。

    但是,后续的研究发现,他们表面上无动于衷,但是通过生理测验会发现,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他们的心率加快和皮质醇(压力荷尔蒙)水平升高,这种加快和升高的水平,显著超出安全型依恋的儿童。
    这一点非常重要--回避型依恋的人,并不是不渴望依恋,也不是不害怕孤独,他们甚至比安全型的人,更加渴望依恋,更加害怕孤独,只是,他们无法表达。

    用Ainsworth的话说:回避型婴儿,认定了自己想要得到安慰和照顾的任何主动表达,都毫无用处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他们放弃了表达。

    「回避型依恋」,是一种通过表面上,对依恋对象的离开,和重聚,无动于衷的方式,来防御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得不到依恋对象回应的依恋行为模式。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

    1,回避是一个表面的反应,这个反应就是,你离开,你靠近,我都不在乎。

    2,但是往下一层,回避的内心反应是,你离开,我极度痛苦,你靠近,我极度不安。

    3,再往下一层,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在过去的沟通中,不论我如何向你表达我的痛苦,我的不安,你都看不见——我特别恐惧这种“被抛弃”感,所以,我再也不表达,任何“我需要你”的情感了(并非我真的不需要你)。

    所以,这里要强烈反对【地下室的光】所说: 回避型其实不适合和任何人在一起,他们适合一个人,真的。因为回避型依恋翻译下,就是——不爱和人类太亲密。

    这是非常表面和浅薄的。也是大众,对「回避型依恋」最普遍的一种误解。

    「回避型依恋」是怎么形成的?
    接下来,我们就要看怎么形成的,以便最后去理解,要怎么应对。不论是你自己是回避要怎么去应对,还是你面对一个回避的伴侣,怎么应对。

    只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

    一句话说形成原因的话,很简单就是: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会拒绝婴儿的依恋行为。从而让婴儿感觉到,我的母亲不具备情绪上的可获得性。于是,我感觉不安的时候,我感到伤心难过的时候,我只能退缩。

    这种退缩和回避,是一种防御,是适应性的表现——因为我表达我需要你妈妈,根据过去的经验,你会拒绝我,我承受不了被拒绝的痛苦,更害怕我因为被拒绝而爆发对妈妈更强的愤怒。

    所以,回避是在这种逆境下,适应性的表现。

    但是,仅仅在这个层面去理解回避,就浅薄了一些。

    因为当你长大成人之后,你可以告诉对方(或告诉自己),我(对方)和妈妈不一样,是另一个人。可是,你会发现,这种理智上的说服,是徒劳的。所以,被妈妈拒绝的经验,是重要的原因,但还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婴儿时期这种被妈妈拒绝的经验,被婴儿表征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个模式会指引这个人,在他以后的人生中,和所有其他人相处的方式,并且在这个相处中,加深和巩固这个“内部工作模式”。

    这是什么意思呢?

    换句话说,婴儿早期被妈妈拒绝,于是在心理形成了一个表征(或者叫印象)——我最亲爱的人,会拒绝我的情感需求。进一步,我不会被爱,不值得被爱,不值得被好好照顾。

    这种表征(印象),指引这个婴儿成长经历中,和所有其他人相处。于是,他第一天来到幼儿园的时候,他看到班里所有的小朋友,会说:我不会被爱,不值得被爱,不值得被好好照顾,所以这些小朋友都不会喜欢我,都不爱和我玩,我一旦主动打招呼,会被拒绝。

    于是,他表现得很回避——为了自我保护,不被拒绝。

    ==================

    「回避型依恋」的本质,是一种“内部加工模式”。

    那么我要告诉你,这个模式有几个特点:

    1,它是非言语性质的;
    2,它只能在关系中被活现、被观察到;
    3,要洞察到它,或改变它,需要觉察(或改变)当事人对自我体验的态度;

    不太容易理解哈,我尽可能和你说得清楚一些。

    首先第一条,这种内部加工模式,是非言语性质的。

    换句话说,你在网上搜索各种各样的测验,通过语言文字描述一些问题,你通过逻辑思考,去判断你自己是或不是。

    这种方式,是完全无法得出,你到底是哪种「依恋类型」。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这个现象被过度认同,这个概念被滥用了的原因。

    它是不可被语言描述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依恋模式的形成关键期,在0-1岁,这个年龄阶段,人还没有发展出语言功能。

    简言之,你根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你的“内部加工模式”就已经初步形成了。

    所以,依恋在你的心灵里,它的组织方式,不是逻辑的,不是语言的;而是非逻辑的,是直觉性的,是躯体感受性的,是情绪情感性的。

    ==================

    「回避型依恋」在感情中,需要什么?

    耐心看到了这里,我相信你肯定不再会简单地回答,回避型需要的是“让我一个人静一静”,这么肤浅和表面的结论了。

    一句话总结的话,回避型依恋的人,需要在感情中,感觉到充分的安全和被接纳--不同于0-1岁,被拒绝、被忽视一一的体验。

    而这种充分的安全和被接纳的前提是,回避型要感觉到,自己被完全的理解和“神入”(Kohut1976)了。

    「神入」是一种,你的精神世界,入驻了我的精神世界,你完完全全感受到我的感受,理解我的感受。这是一种极其被理解,被接纳,被包容的感觉。
    这也是为什么,「回避型」会被「回避型」所吸引。因为,我从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我感觉到你“神入”了我的内在世界--这里会有两层体验:

    1,我想深深地理解你,共情你,“神入”你,同时,我好渴望治愈你;

    2,我通过治愈你,来发现治愈我自己的办法,于是,我证明了一个重要的事情--我是可以被治愈的。

    但是,你会发现,两个「回避型」的人,根本没办法彼此靠近。他们都通过对方回避的行为,看到自己的影子,于是,他们爱上的,都只是自己的影子,而根本没有接触对方。

    所以,回避型的人,需要的不是等同的回避。等同的回避能够吸引回避的人,却无法治愈他。

    回避型的人,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安全、积极的回应。在这个回应里,回避的人,可以逐渐感知和理解对方的积极意图,理解自己在对方的心目中,被如何加工、如何喜爱、如何珍惜、如何渴望。

    而在这个回应里,回避型的人,也可以一小步一小步地,慢慢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一次次被正面回应,发现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并不会被反复拒绝,相反反而会被有耐心地解释、回应、关注和鼓励。

    要做到如此的耐心、敏感和细腻(用Ainsworth的话说,做到“随机应变”,随回避者的反应,而反应,而不是随自己的固化模式反应),只有安全型的人,才有如此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亲密关系》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从养育到治愈,从理论到实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09-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gj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