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几个爱写东西、爱讨论写东西的朋友。
今天,聊完史记的文稿,朋友问我,有自己想写的东西吗?
我心想,哪个文字工作者,没有自己写东西的想法呢?
记录自己的生活、写点随笔、编个长篇自传体小说……多么美好的创作。
朋友告诉我,我是目前她圈子里,唯一提到自己想写东西的人。
惭愧的是,我也只是停留在想写、要写、放不下的阶段,到如今,没有开始动手写。
没开动的原因是什么呢?大概是为了五斗米,不光折了腰,还需要每天挤地铁、赶时间、打卡、开会、数sku、盘算kpi,于是,时光都搭进去。
回头一想,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写日记是哪年哪月的事,都不好意思算了。
上学的时候,还更新个空间;毕业之后,还写过博客;没来北京之前,还能更新个说说、写个育儿心得;
从17年入职某叔开始,查资料、写稿、审稿、对稿、聊稿……已经占据了吃喝拉撒睡之外的所有时间,仅剩的一部分时间,也奉献给了小女。
今天一聊,深深的愧疚再次被唤醒。
此刻,赶紧立下flag,每天必须来敲点字。哪怕流水账、哪怕琐碎语。
每次觉得自己忙于生活,忽略了自己灵魂的时候,就寄希望于假期到来,给我时间调整,给我时间把新的计划开个头。
离十一长假还剩1个小时,就可以扣上电脑,领着陪我上班的小女,飞奔着离开公司了。

原定3号离京、5号回京的日程,再次拉长。搭朋友的便车,不必再受制于高铁票。2号离京,6号回京,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假期。
近两年的心境变了,自从去年年底姑姑去世,突然意识到人世无常,就是你习以为常的人和事,会在不打招呼的一天,突然戛然而止。
就连自己的生命,也都做不了主。病了、弱了、倒下了……这个世界从此跟你再也没有关系。所以,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多陪陪爱你的人,肯定是意义的第一名。
生活在什么等级的城市、拿着多少钱的薪水、当上了什么样的领导、带几个人的团队……不快乐、难幸福,又算得了什么意义呢?
上周跟小编讨论选题,提到了现在的年轻人在缅怀大师、国之栋梁。朋友说,她觉得这个社会太扭曲,一群戏子一个个特别有钱,这些有文化、为国家做贡献的人默默无闻,这么低调,不公平。愤世嫉俗的年轻人。
我可能已经老了,不怎么关注社会,也几乎不愤世嫉俗。我只是觉得大家在哀叹这些大师级人物的同事,其实是在怀念自己年轻、健康、强壮的过去。怀念刺痛我们的,就是美好且回不去。朋友说我“超脱”了。
不知道,这么有代沟的两个人是怎么成为朋友的。80后的我,曾是90后她的老师。如今,我们开始聊葡萄籽、月见草和煲汤,世事还真是难料,又让人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