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在谈起在澳门出差的经历,解答了我一个死活想不清楚的困惑。她说发现原来准备的很多东西在澳门都没用。在洗手间,放着各种纸巾,不用大包纸小包纸的带着;到一家餐厅,点不点餐,都会先上一杯水,不用带水杯。也许文明的差距就在这一杯水上。经常在忙碌了一天,都顾不得喝上几口水,进门一杯水,在餐厅收到了这么贴心的服务!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被不求回报的“施与”,自己肯定会对社会满怀感激,势必会有回报的想法。或许社会文明的营造就在这么微小的地方。或许大陆同胞缺少的就是这种被陌生人“施与”的体验。
近两年来,随着绿行齐鲁发展的需要,我频繁的向外界开展劝募,主动向社会要求捐赠。而说服一个人捐赠是很难的。当频繁的劝募收获甚微,尤其是当熟悉的朋友没有回应的时候,心理的挫败感还是很大的。偶尔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做的事情还没那么重要?现在我会更豁达一些:因为缺少被赠予,所以更羞于主动赠予。
这让我又想起了一段小诗:
“你取之于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当你知道我因施与你 而快乐。
你明白,我的给与不是 让你欠我的人情,
而是因为我想活出 对你的爱。
欣然的接收,或许是最佳的赏赐。
我无法将二者 分开。
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
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赠予。”
——《非暴力沟通》
这段诗的意思应该不仅是说明当一个人在“施与”和“接纳”时候的对等关系,还在说明如果缺少了“接纳”,也会少些“施与”。
问题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如何劝募呢?从绿行齐鲁的角度,要如何主动“施与”呢?开一家茶馆吗?
大社会环境的营造肯定不是一家机构能够改变的,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我绿行齐鲁的角度,我们可以做到,不管是志愿者、来访企业等等,来者皆是客,进门一杯水;因为某些环境诉求,甚至各种公益诉求,尽力解答和协助,不能帮忙解决的,也会耐心、热情的提供可能可能建议……希望一点点改变,能带动绿行齐鲁的公众筹款环境改变。
以上是基于一个朋友的一段话,有感而发。而我最想说的是,绿行齐鲁正在开展月捐计划,寻找500位认可绿行齐鲁价值、愿意支持绿行齐鲁长期发展的捐赠人,一起共建山东民间环境监督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此次我会寄出100封劝募邀请。希望得到你的回应。捐赠,请点击:
https://www.lianquan.org/ContractPlus_ContractInfo?guid=9E0EBD7C6C7912DD45E8F0179F4BE68E971AD6453C3FC17BB1CD9838E785926A48ED1B88976863532F90A94371406D55
如果你有其他建议,也来告诉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