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

作者: 无趣的网虫 | 来源:发表于2024-08-25 07:40 被阅读0次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号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是唐代政治家、武周时期的宰相。其一生主要经历如下:

- 踏入仕途:狄仁杰年轻时参加科举,考中明经科,被任命为汴州参军,后获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赏识,提拔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上元二年(675年)任大理寺寺丞,一年内处理众多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余人,且无任何不满反应,当时人们都佩服他处理官司能得到公平判决,其名声大噪。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上书劝谏唐高宗改变处死误砍昭陵柏树的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和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的决定,最终唐高宗不再执行他们的死刑。不久狄仁杰担任侍御史。调露元年(679年),狄仁杰弹劾宠臣王本立,要求唐高宗依法处罚,王本立最终入狱,此事件引起朝廷对自身言行的高度关注。狄仁杰出使岐州时,利用自首减罪方法让逃兵投案自首,平息动乱并安抚民心,获皇帝称赞。同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还随唐高宗巡幸汾阳宫,充任知顿使。

- 累职拜相: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调任宁州刺史,负责安抚西戎部落,深受西戎人民喜爱,宁州百姓为其修建石碑。当时御史郭翰在陇右巡行督察,举报多名地方官员,到宁州后了解到百姓对狄仁杰的赞美,便向朝廷推荐了他,不久狄仁杰被提拔担任冬官侍郎。垂拱四年(688年)六月,狄仁杰任江南巡抚使,他上奏朝廷焚毁一千七百多所吴楚两地的淫祠,仅保存用来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员的四所祠庙,不久后改任文昌右丞。同年九月,狄仁杰前往豫州任刺史。越王李贞在豫州起兵反抗武则天失败,其六百多名党羽按律法要被处死刑,狄仁杰认为他们是被连累的,于是暗中上书武则天为他们求情,后这些人被全部流放到国土边域。宰相张光辅带领军队讨伐越王李贞,镇压后纵容部将大肆勒索,狄仁杰公开指出其错误,声称他的罪行比李贞还严重,因此张光辅暗中记恨并回朝弹劾他,狄仁杰被贬为复州刺史,于永昌元年(689年)转任洛州司马。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时任洛州司马的狄仁杰被晋升为地官侍郎,兼任尚书代理职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武则天曾询问狄仁杰是否想知道中伤他的人,狄仁杰表示更看重武则天对他的看法,武则天夸奖他有长者风范。当时有太学生王循之上表乞假还乡,经狄仁杰建议,太学生请假改为由丞相和主簿负责,此建议获武则天采纳。

- 谪贬彭泽:长寿元年(692年)正月,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导致其被捕入狱。因律法规定一被审讯就招供谋反能免死,狄仁杰当场承认谋反,被关押等待刑罚。他趁机将冤情写在帛书传递给儿子狄光远,狄光远向武则天阐述冤情,武则天质问来俊臣,来俊臣表示未对狄仁杰等人用刑,并派人给他们穿戴整齐,武则天派遣通事舍人周綝前去核实,周綝因害怕来俊臣未仔细核实就汇报狄仁杰等人未受刑,同时来俊臣指使下属以狄仁杰等人的口吻撰写《谢死表》并上交武则天。武则天决定亲自调查狄仁杰的谋反案,狄仁杰表明若不承认罪行早就死了,且澄清自己没写过《谢死表》,之后武则天发现《谢死表》上是假章,免去狄仁杰等大臣死罪,将他们全部调往地方并降职,狄仁杰被调往彭泽担任县令。期间,魏王武承嗣屡次请求杀死狄仁杰,均被武则天驳回。

- 复居宰辅: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攻占冀州,河北动乱,武则天命狄仁杰担任魏州刺史,前任刺史为对抗契丹将百姓赶入城中修复和制造守城器械,狄仁杰到任后让百姓返田耕作,孙万荣知道狄仁杰被起复后不战而退,魏州居民对他十分尊敬,还为他建立生祠。之后,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武后赏赐的紫袍和龟带,武则天还在紫袍上题写十二个金字赞扬他。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出任宰相,担任鸾台侍郎兼凤阁鸾台平章事,同时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职位。当时朝廷征发百姓戍守安西四镇,导致百姓不满,狄仁杰上表劝谏,建议取消安东都护府,恢复高氏为高句丽国君主,并停止江南地区粮草运输让百姓休养生息,其建议虽未全被采纳,但得到有见地之人的支持。之后狄仁杰又代理纳言之职,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南侵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下令让狄仁杰担任河北道行军元帅讨伐突厥,并给予他看情况办事的权利,突厥军将上万名俘虏全部杀死后回退漠北,狄仁杰率十万大军攻打突厥慢了一步,武帝委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抚慰当地居民。当时大部分河北居民在突厥威胁下屈服,突厥撤军后他们担心受连累选择逃跑藏身,狄仁杰将情况奏明武则天,请求赦免河北诸州百姓,让他们回乡生产,皇帝下诏同意。同年二月,武则天想册立侄子武三思为皇太子,询问宰相们意见,狄仁杰认为应册封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武则天生气。后来武则天让狄仁杰为她解梦,狄仁杰解梦后继续劝说,表明唐太宗的贡献以及母子关系比姑侄关系更亲密,武则天不满,认为狄仁杰无权干涉其家庭事务,狄仁杰则说天下事都是陛下家事,自己应干预立储之事。同年三月,武则天将原本在房州的李显暗中带回洛阳,与狄仁杰讨论李显之事,并故意将李显藏在帐后,狄仁杰情真意切地哭着请求让李显入主东宫,武则天便将李显唤出,表示把皇太子还给他,狄仁杰叩头跪拜后表示太子回朝之事要让世人知晓,武则天先将李显安顿在龙门,后按太子仪仗接李显入宫,满朝文武、全国百姓无不欢悦。

- 晚年生活: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被任用提拔为内史,跟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武则天曾答应胡僧去观看佛舍利入土过程,狄仁杰在武则天马前跪下劝谏,武则天便半路调头回去,表明是想成全狄仁杰的直臣之气。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只有狄仁杰获得皇帝赏赐的宅第,他获得的恩宠无人能比。同年闰七月,武则天想要消耗数百万钱财建造一座浮屠佛像,因官府库财不够支持,于是下诏让天下所有僧人每天施舍一钱相助,狄仁杰劝诫武则天,称修建佛像花费太大,会伤害社稷根本,若地方出现灾难将无能力救济百姓,武则天于是放弃建造。武则天非常尊敬狄仁杰,称他为“国老”,始终不同意他辞职退休,还取消了狄仁杰跪拜的仪式,表示每次看到他跪拜都感到痛苦,此外,武则天让狄仁杰夜里不用完成在宫中当班的任务,并警告官员们自己解决小事,别什么事都去麻烦狄仁杰。久视元年(700年)九月,狄仁杰因病去世,享年71岁,武则天停止上朝三天,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狄仁杰逝世后,武则天痛哭哀叹,觉得朝廷空荡荡的,此后每次遇到朝廷难以定夺的要事都会想起他,认为老天太早带走了狄仁杰。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辟,追赠狄仁杰为司空。景龙四年(710年),唐睿宗继位,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天宝六载(747年),狄仁杰与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并称为唐代五大臣。

狄仁杰以不畏权贵著称于世,敢于直言进谏,担任官职期间关心、体恤当地百姓,受到百姓爱戴,还为朝廷发掘了十多位人才,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和姚崇等人,这些人后来成为唐朝发展的核心力量,为朝廷治理带来更加清明的风气。同时,在他的极力进谏下,武则天于圣历元年(698)重新将庐陵王李显设立为太子,从而使唐朝的社稷得以延续。狄仁杰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如《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等,他断案如神的能力和清正廉洁的品质被广泛传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狄仁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mn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