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语言混杂的情况。
我不在乎一个人说话时是喜欢用google还是“谷歌”,iphone还是“苹果手机”,是在Uni里搞research还是在大学里“搞研究”,是word文档还是…好吧还是word文档。
我个人对于正常性的中英文名词转换持有中性态度,其实所说的术语(term)基本都绝大多数也都是名词,因为名词很可能不好转换或者本身就是音译。在中文里夹杂英语的名词其实很多时候是很自然且难以被察觉的。
但是如果做到把形容词,副词甚至是动词都转换成英文并且说自己习惯了这样的表达那就其实很诡异了,比如“hey,这个事ok不ok啊?” “这个事你能不能handle得了啊?” “我的项目需要test一下用户数据,装置已经set好了,希望immediately有人来100号楼pass by一下,有没有朋友help me啊?大不了改天treat你一顿”。
这些蹩脚的为了夹杂英文而夹杂英文听得我会起鸡皮疙瘩(其实里面可以夹英文的地方全都夹错,比如最后那句改成 “我这个project需要测试一下收集点user data,装置已经放在building 100了希望可以来人路过一下,有没有朋友朋友帮忙啊?改天lunch我请”这样就没太多黑点了),其实我个人一般是凭借听别人如何夹英文来判断其英文到底水不水的。
(二)有些是显摆,有些是语言的暴发户。
夹杂英语的不乏其中有显摆的人,但是如果认为绝大多数或者全部人在中文中夹带外语都是显摆更大概率是听者自卑。
就好像很多条件不好的人会觉得条件好的人买东西在装,在炫富,当然肯定是存在喜欢装炫富的现象的,但是如果认为所有富有的人都是这样,大概率是他自己自卑,或者嫉妒罢了。
对自己不习惯的东西或者不太“高尚”容易产生抵触,丝毫不理会人家的文化底蕴就施加抨击,low得不行。给我的感觉就是“精神上的暴发户”,家族学历不高,刻意模仿上流的专业和言行。
(三)这是一种语言现象,不能完全批评。
语言转换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语言学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很多语言学家喜欢研究这种现象,原因之一是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是非常普遍的。不只是中国人说中文会夹英文单词,说韩语的也会夹英文,说西班牙语的也会夹英文,另外说英语的可能会夹法文,说藏文的可能会夹中文,等等。
交流的关键是互相听得懂,这是个人习惯和社会环境造就的,有时候就是顺口,很可悲但又不得不承认的一点,英语仍然是中国的第一外语,这就意味着一些简单的词汇大家默认能听懂,但是中文并不是西方国家的第一外语。或者打个比方,存在那么一个国家的第一外语是中国,那在某些词汇上肯定也会出现夹杂中文的情况
之前和几个在中国的老外共事过一段时间,以下是我们日常对话内容的截取。
It's too late to cook, just call a WAIMAI(外卖).
Is LUROUFAN (卤肉饭) Okay?
Nuh, I just had that for lunch. Rice noodles, plz.
Is a Wechat HONGBAO(红包) okay with you?
Emmm, ZHIFUBAO(支付宝) would be better.
OK.
(四)我们的语言能兼容并收。
我们一边说话,一边形成概念,一边在脑子里抓取与概念最吻合的单词。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好几个或多或少都能表达目标概念的单词会处于竞争地位,这些单词可能只来自母语,也可能来自两门不同的语言。虽然在大多数时候,母语单词会胜出,但也不排除在另一些时候,外语单词因为与所要表达概念的吻合度更高因而打败了所有其他母语单词胜出的情况。
中文几千年来从未停止过对外文的吸收,中华文化从来都是容纳了无数外族文明的文化。
让人讨厌的是丑陋的表达,是一个人在说这些词的时候的腔调,以及对语言的无感。
中英混杂本身并不是问题。
顺便说说我亲耳听到的丑陋典型,坐在Intel前台等人的时候overheard到的(这不,跟「听到」或「偶然听到」是不能等同的):
「你们上次已经lose credit了,这次就不要over confident了」
个人浅见,如果认为说得不对,欢迎在评论区指正。
随手点个赞,祝您月入十万。如有侵权,告知立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