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孩子的底色,决定了教育的方向
儿童诗鬼才谢尔·希尔弗斯坦写过一首有趣的诗:
我问斑马,
你是有白条纹的黑马,
还是有黑条纹的白马?
斑马反过来问我,
你是个有坏习惯的好孩子,
还是个有好习惯的坏孩子?
你是个有时邋遢的干净孩子,
还是个有时干净的邋遢孩子?
……
它就这样不停不停不停地问,
而从此我再没向斑马问过它的条纹。
我读完沉思良久。从自己和身边朋友、网友们身上,我能明显看到这种分歧:
我常常说:孩子的心都是向好的,父母老师要维护孩子的自尊,陶行知先生践行的“四块糖”教育,就是把孩子当成“有坏习惯的好孩子”,尽量理解、尽量尊重,发现优点、正面引导。
可每次都有人会跳出来反驳:不对!孩子就是自私、爱偷懒的,只有破坏力而没有建设力,或者只能在外部约束下才能发挥建设力,他们学xi连三成力都没用到呢,要是家长不逼,那就不学,还傻乐。
这类父母,把孩子都当成“有好习惯的坏孩子”,或者纯粹的坏孩子,去施压、规训、猜疑、责罚。
这两种观点的不同,是大前提的不同,更是价值观的不同。
相信孩子底色是“好孩子”,更容易放下焦虑。既然孩子这张纸是鲜艳光明的,间中有一些挫折,并不会影响他的人生。相信孩子,本身就会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发孩子的自尊,往往不会令父母失望。
相信孩子底色是“好孩子”,也是成长型思维的体现。哪怕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勇于接纳,相信一切都为时未晚,一切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善,永远坚定支持。
无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陈鹤琴,还是特级教师魏书生、于漪、李镇西,他们教育过成百上千个学生,都依然坚定把学生当成“好孩子”来教育。
只有那些认为孩子都是“坏孩子”的人,会用犯罪心理学来指导教育,会崇尚打压、严厉、管制甚至以暴制暴。
大学的时候辩论赛打过经典辩题:人性本善VS人性本恶,那时候觉得双方绕来绕去秀口才没多大意义,人本来就有善有恶,两者交融并存。直至做了教育者,发现这个问题真的太重要了。
我们所站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立场,也是我们教育的起点,终将把我们引入不同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