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和爸爸因为吃饭发生了冲突。
爸爸80多岁了,患有糖尿病,还有高血压,冠心病,所以在饮食方面就特别要求他晚上的时候少吃一点。但是爸爸胃口极好,一天三顿饭,一顿都不能少,而且还特别喜欢吃馒头,吃面条。
今天晚上,我给爸爸盛了一碗菠菜面,按照平常,这个饭量应该已经够了。但在我把厨房收拾完之后,他又自己卷了一张煎饼吃。我看见爸爸在吃煎饼,有点生气,就指责他:“爸,你怎么又吃煎饼呢?你刚才吃了一碗面,还不够啊?”爸爸一听我说话的口气就非常生气,瞪着我说:“哦,我就不能吃一个煎饼了!”我还想再说,发现自己的情绪不对,连忙闭口。
过了一会儿,我放缓了语速,给爸爸解释:“爸,你如果刚才没有吃饱,菜面还有呢。这个煎饼你想吃,可以热一下。这饼子是早上做的,现在又凉又硬,菜也是冷的,我是嫌这都是冷的,不是嫌你吃。”爸爸听了,脸色才缓和了,边吃边说:“不冷,我能吃。”
爸爸老了,像一个孩子那么贪嘴。有时看见他吃的多,就担心他的血糖高,开口就是指责,也就引起爸爸的不满,当场就会争吵。我觉得我是关心爸爸,但爸爸认为我是在制约他,他就很不爽。我也觉得很委屈,我的关心对他就是驴肝肺啊。最近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才明白我在很多地方都做错了,首先我没有去观察爸爸的感受和需求,也没有表达清楚自己的请求,才引起了不必要的冲突。
比如今天,我见爸爸多吃了,站在爸爸的角度考虑,用恭敬温和的态度说:“爸,您今天吃的饭量差不多够了,多吃血糖会高的。这个煎饼和土豆丝都已经凉了,如果您要吃也要热一下再吃啊。”这样的表述爸爸就不会生气了。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问题。我在表达的时候多的是命令而不是请求,比如我常常对孩子说:你应该把作业写完;你应该把房间收拾干净;你应该考试及格;“应该”就是一种命令和指责,这些都是自己的强权主义。
今天在学习中,有一句话让我非常受用:“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就是说先要学会观察,不要急于开口说话,思维一下,想一想,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眼前发生的事情,再去抉择如何做。
现在我和父母居住在一起,本来想着能够在父母有生之年好好陪伴父母,没有想到,却时不时和父母发生语言冲突。
近期一直学习【孝经】,也在不断的检点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今天学到《孝经·纪孝行章第十》,其中讲到君子在家五事:“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其中首先就讲到了君子在家应该怎么做。唐玄宗注解“平居必致其敬”。是说平常闲居在家,面对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一个“敬”字,在家对父母行孝就是要达到内心对父母是完全真诚的敬意。我今天的言语,究其然,还是我内心深处没有对父亲升起敬爱之情。
在【论语】里,子路问孔子:“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有人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活,手脚都磨出老茧了,辛勤劳动奉养双亲,却没人说他是孝子,这是为什么?孔子说:“意者身不敬与?”他在父母面前,行为是否尊敬呢?“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如果没有做到这三点,心中没有敬,就算你起早贪黑辛苦劳作来奉养父母,也不是孝子。我想成为父母孝顺的子女,实际上却没有做到,原因还是对父母没有敬。在我的心里,把父母当做一般的人,没有把父母当做天地来看,没有在心里常常忆念父母的恩德,才会张口指责,才会说话没有敬意,
【论语】里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色难”。我对父亲的言语指责就是“色难”。朱子说:“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关键是心中有感恩,对父母有着深深的喜爱,自然欢欢喜喜。我还是缺乏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啊。
通过今晚和父亲的冲突,我深深反省我自己。学习了很多,从没有好好实践。今天爸爸给了我一个对境,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再一次升起向智者学习的欢喜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