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有想过,工作五十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当然,我也想不出来,所以我一冲动就辞职了,在没有找到下家的时候。
如果说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遇到了危机的人们都会说,保住性命最重要。但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就是安安静静地成家立业。再基础一点来讲,就是保住当下的饭碗。
有趣的是,我什么都没保住。
我刚刚结束了十年的感情,结束了四年的工作。十九年的学习经验,让我对这个社会还留有一丝丝理想主义。但是现实总是十分的残酷。一个没有谋略和行动的书生,战斗力几乎为零。
脑子里不停地闪现出一些古诗词,让我珍惜生命。因为我对于生命的意义,没能给出一个确定,以及想要去追寻的答案。好在,没有答案也是一种答案。开放式的命题,每个人都能用不一样的方式给出答案。
我现在已经空了两个多月,没跟这个社会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的联系了。迫于无奈,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用以凸显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管以前是不是真的洛阳纸贵,但是时代从来不怎么记住一个平凡的人。现在来说,记录的方式和方法多了很多,纸张、电子档、音乐、图片、视频,在这个信息化的潮流中,每个人都是弄潮儿。我一直很坚信相对论,非物理范畴的概念,当大家都没有的时候,有会成为主流;而当大家都有的时候,没有才会成为异类。
在我三十而立的今年,十九年的求学生涯显得非常的浅薄,如果我当初知道投身于这个社会,是为了食能果腹,衣能蔽体,我可能真的不会耗费这么多的时间。我深刻的知道自己的毛病,懂的东西比做的东西多一些,导致思想比行动多几层考量。但是没办法,改不了。
疫情是个不可抗力的因素,我曾壮志豪言地要花一段时间出去旅游。尽管“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去跑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花掉自己的钱,让别人福起来,然后满身疲惫、口袋空空的回到自己活腻了的地方,继续生活”这种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了。但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句朗朗上口的谚语,还是有其蛊惑人心之力量的。
然而喜阅书籍(假)的我,尤其的热爱追剧(真),企图用这样的理论来麻痹自己。创作的艺术品,应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书籍在教会我们的同时,影视能带给我自己更多的想象空间。所以,不论豆瓣评分,我对于我喜欢观看的影视,总是能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去观看和揣摩。后来,我区分了这两者,一方需要主动汲取,一方被动仍可学习,但仅仅只能作为一个消费者。
以前读书的时候,总有个错觉,一旦放假,都想把自己的作业以及课外习题都带回去做。错觉更加离谱的是,以为自己拥有时间掌控权,可以一瞬间消灭所有未完成的作业。致使我,每次放假所有的课本和习题册都带回去了。然而,每次上课前夕,我也只是将将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内容。甚至一时大意疏忽到只能回学校再补。
这样的习性仍然延续至今。工作四年,未购房未购车未输出,仍然有满腹经纶的愿望。
这两个月内,倒是厨艺见长,体重见增,所购书籍及课程未完成十分之一。这让排除万难享受自由并尝试在自由中谱写新篇章的我,接受了我极其平庸的事实。
好吧,就是这样一个无趣的我,尝试记录下自己的所观所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