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
对于这句话,我个人深以为然。
有些人具有一些“天赋”,就是无时不刻地能从身边发生的任何一件小事上去找到更大的逻辑和道理,比如吃一顿饭的分析就能得出企业运作的逻辑。
在我看来,首先这种狭隘和微小的着眼点实际上也极大的限制了格局。因为当你沉溺于自己的分析时,你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好像真的掌握了完全的逻辑,一方面你浅尝辄止的就满足了,另一方面你会对自己产生极大地高估和不切实际的认知。
同时,一个人太容易就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认知和领悟,这就导致会对同一件事物有着多种不同角度,很多时候是不兼容、甚至是矛盾的认知。我认为这一点是导致行动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我看来,一个对于环境过于敏感,容易“顿悟”的人也是缺少某种定力的。对于敏感的、顿悟阈值低的人而言,他们过去做事情的根本动机就是为了自身感受和心理的舒适,培养定力就意味着他们要放弃这种最核心的、最初始的动机。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容易在一些生活琐事中“感悟生命”,我觉得这并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觉得“就事论事”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简单来说,别人的心思你别猜。
用现在的流行语说: 我们懂得很多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个人浅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