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霞客
读此文,关键问题和难题在于:宋襄公的是非功过,到底该如何评说?我且谈谈我的观点。
1
先看历代名家点评——
司马迁: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曪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司马迁承认他是真的在“修行仁义”,也引用“正考父”和“君子”们对他的赞美,大体也赞成他是“有礼让”的。主要是正面欣赏。但是对于他的重大问题,基本采取了避而不论的方式。
然后看苏氏兄弟的点评:
苏轼:宋襄公,疑于仁者也……襄公不修德,而疲弊其民以求诸侯,此其心岂汤武之心也哉?独至于战,则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有仁者之素,而欲一旦窃取其名以欺后世,苟《春秋》不为正之,则世之为仁者,相率而为伪也。
苏辙:至宋襄公,国小德薄,而求诸侯,凌虐邾、鄫之君,争郑以怒楚,兵败身死之不暇,虽窃伯者之名,而实非也。
——大体采取否定态度,基本就是把他划为了“伪君子”的行列。但我觉的,从诸多事情来看,这是他一贯的做法,有些事做得很漂亮,比如让国于弟、帮助重耳等,有些做法或许确实不当,比如战场上不顾实力对比悬殊与战争胜负,只想着守“礼”,结果导致损失惨重,但基本的诚意还是有的,他几乎是多次拿自己的性命去“守礼”,最后自己就是因为这次战斗所受的重伤复发,不治而亡。所以不可谓不诚,也并非“独至于战”,才如何如何。
最后看毛泽东的点评: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这就更极端了:仿佛提到宋襄公就气不打一处来,仿佛完全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仁义道德”,于是情不自禁就开启了“泼妇骂街式”恶评,于是愤而炮制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式的“仁义道德”?一言以蔽之:真是随处绽放“毛贼”本性……
2
那到底该如何评价宋襄公呢?我以为可以换个更全面的角度,不要只在他本人和是否“仁义道德”上打转。
比如首先可用其他人来做对比。就像苏东坡说的,和商汤与周武王比起来,人家那才是有模有样的“仁义道德”。
从过程而言,决不会国小德薄,就心急火燎,天天想着会盟,想着称霸,然后刚愎自用,胡乱作为,然后百姓战乱,自己被抓。一对比,宋襄公的仁义道德虽算真诚,但只停留在表面——善待敌人,未能掌握其根本——以德为本,修养大德;以民为本,善待百姓。
从结果而言,人家汤武做事也是有模有样,尊重事实,尊重规律,着眼全局,眼看打不赢,感觉天意时机还不成熟,那就不打,那就赶紧撤,所有人叫他打他都不打。真一出手,那就“一战定乾坤”。
而宋襄公呢?所有人叫他不要称霸,他偏要称霸,所有人叫他不要打,他又“弗听”,非要打。可是到了真该打的关键时刻,他又不打了,又想起来要讲“礼”了。等人家全都准备好了,自己一打必败,“走为上”才是上策了,他又选择了“击之”。结果自然是“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我不是子鱼,我都看得替子鱼“捉急”;我要是子鱼,我估计得气吐血……
3
我们还可从《孙子兵法》的角度看看这位宋先生:
什么是战争?《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要么就选择不打仗,怎么能选择了打仗而无视战争的本质与规律呢?不知道战争是国之大事吗?不知道战争是要血流成河的吗?因此只要对战争怀抱基本的敬畏心,怎么能儿戏一般对待呢?怎能对“战争之道”毫无察觉,以至背道而驰呢?怎能把那么多国民的生命拿来开玩笑,拿来表演自己的“守礼”呢?……
《孙子兵法》里还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守“信”、讲“礼”本没错,但凡事总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岂可完全无视现实、不计后果而“死守”呢?起码也要看看对方是不是一个同样守信讲礼的人吧?如果明知是羊入虎口,干嘛还要去送死?自己一人送死尚不足惜,怎能让成千上万的士兵陪自己一起去无谓的送死?
《孙子兵法》里还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过去大家都遵守战争之礼的大前提下,守礼是正常的,理当的,这是过去的战争规则。在普遍已经不遵守过去的战争规则的大前提下,自己就需要随机应变。
所以,宋襄公最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好好修德养民,富国强兵,提高实力,在成为大国之前,尽量不主动发动战争;其次,已经发动了战争,也要首先尽量想办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后,实在不可避免要对战了,那也要争取以双方都最小的伤亡,实在不行也要以自己最小的伤亡,获取自己最大的胜利。
这才符合正常的逻辑。而宋襄公是完全相反:以自己最大的伤亡,来获取最惨烈的失败。最后把自己的命都丢了。
何况这场战争,是首先由宋襄公想当霸主,主动讨伐郑国,郑国求救于楚国,才引起的呢?
《孙子兵法》中还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宋襄公很像是打这种“无算”之仗的“专业户”。
这样全面分析一番,我们才豁然发现,此刻宋襄公最正确的做法是:立即退兵,停息争霸战争。而绝不是:主动发动争霸战争,然后打起仗来了才讲究什么“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碍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看清了这比较完整的真相,谁还愿意称赞宋襄公?历史上除了宋国的“君子”赞美宋襄公,司马迁顺势引用一下,可还有任何人赞美宋襄公?
而更切实的问题却是:我们也可以赞美一番宋襄公的仁义守礼,但是谁敢效仿他这样打仗?谁敢跟着这样的统帅去打仗?
4
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角度看,宋襄公有仁义之表,礼信之实,却缺乏正常之“智”。毛贼骂他“蠢猪”,虽然不雅,但也不冤。只不过这种“蠢猪”行为,是“智商”问题,而不是“德商”问题。可以骂他“蠢猪”,但不必迁怒于“仁义道德”。真做到了“仁义道德”,甚至大仁大义,大道大德,绝不会做出“蠢猪式”行为。但我不主张这样骂他,毕竟在所有人都“礼崩乐坏”、背信弃义、如狼似虎的时代,他起码还能想起来:“古之为军”,还曾有过“礼仪”。其人虽傻,却也傻的有些可爱。虽然同时也傻得有些可恨。
从《人物志》“德、法、术”的角度来看,其德在中等,其法与术的智慧,则在下等。
5
综上所述,我对宋襄公的评价有三:1、仁义礼信之中士,智谋法术之下士。2、可以坐而论道,起而修德,难以敏谋听谏,实干成事。3、天分可做道德家和清洁家,不幸做了政治家和军事家。
宋襄公给我们的教训亦有三:1、成功之道,首在大德服人,次在实力雄厚,三在才智深远,三者缺一不可。德薄国小,才浅智短,却总妄想沽名钓誉,一炮而红,此实乃铤而走险,取死之道。2、修德就要做大德之士,而不要止步于中德或小德。3、一定不要做总被恶人玩弄于股掌的大德之士,而要努力做王阳明那样正气浩然、才智圆通,能够止恶扬善的大德之士。
2020.1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