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作家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接着又看了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其中情节大同小异。

梁晓声的长篇小说 《人世间》获茅盾文学奖,约115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描述了从20世纪70年代至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10年代,周家三代的故事。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变动事件包含在内。该书重点描述了以北方城市的一个平民社区“光字片”为背景,以周志刚一家为中心,以周秉义,周秉昆和周蓉三兄妹为代表的从这里走出的十几位青年,有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有的子承父业打拼谋生。他们性格命运虽有不同,但始终勤劳、坚忍、自尊自强,对友情对他人恩情的珍惜,更或者说对做个“好人”的信仰坚守是极强的。整部剧就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我们的生活没有彩排和演练,每天都是现场直播。为了在生活中少走弯路,或者为了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有全面正确的理解,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经验,获得启迪。通过《人世间》这部作品,我对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周志刚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家长代表之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在他的心目中判断孩子成功的标准就是孩子能否考上名牌大学。因此,父亲平时有意无意的说话谈笑都对秉昆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在秉昆的观念中,他始终认为父亲觉得他没有哥哥姐姐优秀,没有给父母争光。因此秉昆的一生中,无论做什么,甚至包括选择工作,都在考虑能不能让父亲满意。在周志刚去世的那天晚上,一家五口人躺在同一个炕上,秉昆还在问父亲,三个孩子中谁最好?这是他心里永远无法释怀的一个“心结”。由此可见,家长的三观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家长”这门学问也是需要好好学习的。

周秉义可谓是个“好人”,“好官”。从上学到工作,他一路下来一直很优秀。在工作的最后几年,他为了回报家乡,主动申请由北京平调到“光字片”工作,他大刀阔斧地搞改革,决心拿掉那个住了几辈人的“穷人窝”。最后终于实现理想,完成了父亲“造福乡邻”的愿望,让包括秉昆在内的“光字片”乡亲们住进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中,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远大目标”。当然当官也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当上级部门接到像“雪片”一样多的举报信的时候,就对周秉义进行了“彻查”,最后调查结果是:周秉义一生为官,只有两件事做的略带私心,但是也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一是周聪在报社的工作,二是分房时对秉昆和秉昆朋友于虹、常进步的政策性照顾。其他再无任何斑点可查。这虽然是文学作品中略带喜剧色彩的结论,但是回到现实生活中去想想,做一个纯粹的“好官”,真的是十分不容易的。可以想象到他们很多时候的进退两难和不被理解。那么善良和善解人意的郑娟甚至有一次还亲自问秉义哥:秉昆犯了那么大的事你怎么就没想着替他做点什么呢?记得以前经常听到家人抱怨“二舅”“三哥”对家人的提携照顾不周,当时不明白,明白了的时候才懂的底线和原则的重要性。不在其位无法理解想象不到的那些困难!

周秉昆是平民百姓的一个代表,他靠出力挣钱养家,总是默默地承担起了所有。他心地善良,对人忠厚老实,人缘特好,是所有哥们姐们的主心骨。就上学而言,他可能确实不是学习的好材料,但是他是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好哥们,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这不仅仅是靠天赋就够的。他知恩图报,对左邻右舍充满感恩,总是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总在努力做的更好。在母亲中风瘫痪时,独自承担起整个家庭,同时还照顾姐姐的女儿,他既没告知父亲也没告知哥哥姐姐,他心疼他们工作忙,离家远,不但分担不了家务,还徒增他们烦恼!谁又能说这样一个小人物平凡、普通?我敢说这样的小人物最伟大!
周秉昆的姐夫冯化成说:“孝分为两种:养口体、养心智。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从这个角度说,周家的三个儿女都做到了“孝”,而周秉昆在“养口体”方面做到了尽善尽美。

周蓉是周家唯一的女儿,自小聪明伶俐,美貌如花,是父亲的心肝宝贝。但是也许是家长的娇惯助长了她骨子里的任性,自私。18岁,她为了追寻所谓的“爱”,独自一人背着家人跋山涉水去到贵州的深山老林与诗人冯化成结婚生子,并且好多年不与父母写信见面。最后还是父亲亲自去找她才得以父女团圆。母亲因为对她的牵挂得病成了植物人,她虽然内心愧疚,却没有作出一点行动。弟媳郑娟不但操持家务,照顾母亲,还得替她照顾她的女儿周玥。以至于女儿长期和舅舅舅母生活在一起,而周蓉的理由始终是工作忙,居住条件不方便。我想说的是:你作为母亲,既然生下了女儿,就得无论如何都得有时间照顾孩子;既然有你的生活空间,就得盛得下女儿的一张床。怎么能把自己的任务长期托付他人来代替呢?
“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让我们在作品中反观现实,在现实中回味真理,可能会生活地更通透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