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雨水,是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二个节气。它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常言道:“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古代诗人歌颂春雨的诗句,每每令人陶醉其中。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春雨描绘成这世间的精灵,于乍暖还寒之际,随风潜入人间,让枯木得以逢春,种子得以发芽。韩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把润滑如酥的春雨飘落长安街头,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的春草图描绘的活灵活现。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写出了夜听春雨的淅淅沥沥,恍然中时光已至春深方的惊觉。从徐俯的《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看到春天的湖边桃花盛开,鲜红似锦;也从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读出了春天深树鸟鸣的幽静。更从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品味着春天的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现代人更是把春雨写的如花似画,如泣如诉。
看!朱自清的《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再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最喜欢的还是季羡林的《听雨》: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陽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再去拜读一下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欣赏一下那首思乡的小夜曲。
春雨贵如油,润物细无声。春雨绵绵,生机无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