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17日至21日花了5天读完了这本我认为适合每个人读的书《悟道:向王阳明学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我觉得这本买回来放家里面慢慢细读和思考,每一个点都可以琢磨很久很久。
这本书确实很棒,对我来说特别是前面三章:性情绝学,工夫绝学,学问绝学。至少解决了我内心的不少问题。书里讲的每一个点都很有深度,我个人觉得和传习录相并论。此书也号称知行合一的精髓。
老说做人做事,到底怎么做?我觉得这本书就说告诉你怎么做,可以拿来读一辈子当作人生旅途中的做人做事的参考与思考。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59905/bebf368bfa633167.jpg)
王阳明生于明朝,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自阳明心学诞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的不同凡响,在500年里无数伟大的人物都把他当作自己的精神导师。其中有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蒋介石、毛爷爷;日本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脱胎换骨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强国。在明治维新中前三杰和后三杰这六位重量级的人物都是心学门徒,近代历史中曾经把俄国主力舰队摁在地上摩擦的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他的身上一直带着一块腰牌上面写着7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当代被称为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两次创业都将公司带到了世界五百强,其中的秘诀就在四个字中:“知行合一”。
只可惜,这解放人思想让人自信的心学在中国被清朝的统治者们扼杀了。当蒋介石从日本归国后,曾武断的说日本能从一个穷苦落后的岛国一跃而起成为世界级强国,阳明心学功不可没,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此两段文案摘自拳头说书《知行合一王阳明》视频中的文案。
读后感:
《悟道》共有八章,七大绝学。这七大绝学包括性情绝学、工夫绝学、学问绝学、境界绝学、为官绝学、交友绝学、做事绝学。
我把我自认为重要的点摘取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59905/8b039fcc9dd55baf.jpg)
【介绍】
王阳明对中国、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思想方面,他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的“心学”,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当时,朱熹和二程“理学”已在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取得垄断地位,明清都规定:科举考试不得超越朱熹的注解,思想控制日趋严重,而王阳明的“心学”成为对抗“理学”、打破思想禁锢的一股最大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反对“悬空口耳讲说”,他甚至认为,“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学习不能离开实践,离开实践就谈不上为学。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59905/e0ffc2993f72ed7d.jpg)
【性情绝学】
欲望越大,幸福越小——对欲望和幸福的反比关系,东西方哲人所见略同,孔子提倡“贫而乐”,老子提倡“圣人为腹不为目”,而苏格拉底则说:“需求越少的人越接近上帝。”原因何在?一个人的真实需求的东西极少,住不过一室,睡不过一屋,吃不过一饭,一旦享用的东西超过了真实需要,反倒成了负累,诚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需要吃饭,但天天山珍海味,除了吃出一身肥肉和糖尿病、脑血栓等各种疾病,又有什么好处?人需要倾听美妙的音乐,但是,大街小巷不绝于耳的流行音乐,又成了噪音;人需要适当玩乐,但玩乐太多,有何乐趣可言?王阳明所谓减“人欲”,并不是做一个不吃不喝、远离名利的无欲之人,而是将欲望降低到自己的真实需求,而不被虚假的欲望所蒙蔽。
如佛家所说:一念可缠缚菩萨。如何对治惯性呢?当你产生某个欲望时,不妨反躬自问:难道它对我真的很重要吗?当你一次次审问自己时,你的心灵也被一遍遍清扫而变得清静了,自然能品尝到那种不为物累、轻松恬然的快乐。
名利权势都不是想来的,全靠做工夫,工夫深了,把该做的事做好了,一切都会不求自来。成龙演好了电影,根本用不着去想怎样出名,反倒要多想想怎样摆脱“狗仔队”的追踪;根本不用去想怎样赚钱,反倒要推掉一个个别人梦想不到的赚钱机会。反过来,工夫不行,自然是想什么没有什么。人生就像一场赛跑,“奖牌”和“奖金”全凭各人的工夫定归属,你一百米跑二十秒,只能参加小学三年级的比赛;你一百米跑九秒,不用说,你一定是世界“总冠军”,别人会把你捧到天上去,将“超人”“外星人”之类的尊号送给你,至于名利之事,甚至不再值得你去想。
所以说,一个人只要认真做工夫就行了,别的都不用多想,想了也白想。如果你“混得不好”,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一定是工夫不行,而不是因为你不够狡滑,或别人心眼不好、“不给你机会”。你想改变命运,唯一的办法只是做工夫。当然,工夫不止一种,说话有说话的工夫,办事有办事的工夫,持家有持家的工夫,恋爱有恋爱的工夫,工夫自然是多学一点好,但不可能学成万事通。
王阳明讲究“知行合一”,按他的观点,只有学习、没有实践,不可能获得真知,那他饱读诗书,又怎能精通兵道呢?
尽其天性的第一步是观照天性,或者说,“认识你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59905/7d9aba6b836ce2cb.jpg)
【工夫绝学】
“存养”即加强自我修养,王阳明认为,自我修养是为了发明良知,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涵养”侧重于“行”,即提升修养,“识见”侧重于“知”,即明白道理。修养好的人,不一定能讲出很多道理,而且修养的提升,十分缓慢,一个粗人不可能两三年时间便变成绅士,所以“日见其不足”。
涵养比识见更有价值。
涵养之妙,一旦到了悟道的境界,自然一理通百理通,可以不学自知,论真切工夫,他们可比那些“书呆子”强多了。
在生活中,提高识见是很容易的事,花几天时间看几本书,识见就上去了。提高涵养却很难,知道不等于做到。
做工夫的人应该注意,别以为读了几本书,懂得几家的理论,便具备了真工夫,只有加强涵养,在身心上体会,才有希望“大彻大悟”,到达智慧通达、日用有余的境地。
真知才能真行,而真知只能从真行中获得,所以知行必须合一,否则一定不会有真知、真行,这是王阳明的逻辑。
你从别人那儿听到的、看到的某个“真理”,只是别人的“真理”,不是你的“真理”。你只有亲自尝试过,对它心领神会、运用自如了,它才变成了你的“真理”。
每个人都有过“没劲”的时候,让自己“有劲”的办法是克服一时惰性,让自己动起来,不愿看书就逼着自己看书,不愿做事就逼着自己做事,只要一逼,懒病就医好了。
王阳明的修心之方,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佛家的经验,佛家所谓修“戒,定,慧”,修的都是心。王阳明追求的“不动心”,即是佛家所谓“定力”。
你只要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你很感兴趣的事情上,你的心就被降伏了,种种烦乱的情绪也不会跟你捣乱了。
有些过错别人可以看到,有些过错藏在自己心里,高人可以一眼看破,普通人也可能感觉到。所谓改过从善,固然要改那些显而易见的过失,但最重要的是改掉隐藏在内心的过失。能够像王阳明一样,将心里的隐性过失“搜检”出来,一一加以改善,工夫就很“真切”了!
不仅要追求自我成长,也要帮助他人成长。对他人的过错,要善意提醒,但不要诋毁指摘,以免激起怨恨。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意思是说,帮人改过要适可而止,对方听不进去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改过和责善,相当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以自我批评为主,只有勇于自我批评的人,才有资格批评他人,才让被批评者信服。
【拔去病根,永不复起 】王阳明指出了“练功”的“三步曲”: 第一步:静心;第二步:净心; 第三步:无心;
任何人只要立定志向,勤于进修,都可能像圣贤一样“心理健康”。
王阳明说,“乐是心之本体”,用现代汉语解释:幸福是人类的本质追求。
正是各种各样的“滋味”,使你的生命变得丰富起来,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呢?想通了这个问题,你的工夫就精进了一层,快活的日子自然会多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59905/5b8b51f8a14fe187.jpg)
【学问绝学】
工夫很差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自信,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才敢相信自己真有本事、真有学问,在争论中获胜是他们获得肯定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旦争论失败自信心会受到严重挫伤。
悟道和未悟道的差别在于:悟道者知道自己是“盲人”,未悟道者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盲人。两者的差距只是一丝缝隙,连一根头发都放不下,境界却有天壤之别!
一个人根本用不着讲什么“治国平天下”的虚话,只需认真做好一件事,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就是“治国平天下”!
做学问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学,主要学习基础知识,如识字、算数之类,学到了就有学到的用途,学不到就有学不到缺陷,使不得假。这一阶段好比学走路,需要老师扶着、拉着,有时也要放手,让学生自行;第二阶段是帮学,老师主要指点入门路径,路还要学生自己走。第三个阶段是自学,老师主要在关键处指点一下,其他全靠学生自学自悟。这一阶段才真正称得上做学问。
求学悟道也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那“十年书”的修养,“一席话”的小火星,怎么能点燃你这颗实心石头?清素禅师的开示虽然意味深长、极富哲理,一般人没有从悦的境界,也很难由此悟道。
王阳明认为,读书做学问的目标是“致良知”,将知识塞在脑袋里,跟将书摆在书架上一样,意义不是很大,所以他说“只要晓得”就行了,记不记得关系不大;但晓得还不够,要做到明了良知的份上,才算真正学问。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59905/4deec4a425bc141a.jpg)
【境界绝学】
一人一境界,那是人们真正能享有的,名利权势只是假象,小人享受不到君子美妙的内心体验,凡人无法领略圣贤的“极乐世界”,除非你提升自己的境界。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有一个等式:心=性=理=良知。
一个人只有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做正确的事,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戒慎恐惧”看似自我设限,得到的却是自由。好比走路,人眼前始终只需要一条路,用不着惦记每一条路。
人如果实实在在地用功,任由别人怎样诋毁、诬蔑,任由别人怎样欺侮、怠慢,处处都可以得益,都是培养道德的资粮。如果不用功,别人的诋毁、诬蔑、欺侮、怠慢都会变成“魔障”,终究会被它们累倒。
王阳明谪居贵州的龙场驿时,是他一生最倒霉的时候,他却将之变成了幸运的开始。
王阳明跳出自身得失之外,凭“良知”说话,确实说出了祸福的基本道理:人生最幸福且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做自己该做的事,赚自己该赚的钱,过自己该过的日子,享自己该享的福。如果拿不准当得不当得,不妨学学王阳明,争低不争高,争少不争多,亦不失为避祸良方。
人若是起了贪婪心,希求不当得之名利权势,离灾祸就近了,即使不受明里的损失,也必遭暗里的报应,伤身伤心伤神,甚至留下遗毒,害了儿孙。那又何必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59905/0c51c42d5da2c6c2.jpg)
【为官绝学】
做官,真的像做学问、写文章一样,定主题、找素材,有起有承,虎头豹尾,且行文流畅,才让人赏心悦目。
王阳明用人,正如他自己所说,一是用尽其长而不求全责备,二是放手任权而不事必躬亲,三是倡导廉洁而惩治奸弊。道理很简单,没有哪个领导者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就很难说了。除上述三法外,王阳明在用人方面,还经常运用以下一些方法,都是大家都懂的,只是没有他用得好。 一是尊重贤才; 二是罢黜庸才;三是关心下属的利益。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59905/c77f82e37109801c.jpg)
【交友绝学】
朋友相处,经常反省自家的不是,方能点化别人的不是。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师,不好的也是我的老师。例如看见别人话多,我便反省一下:自己的话也很多吗?看见别人自高自大,我也反省一下:自己也自高自大吗?这便是相观而善,处处得益。
“当相敬难”,朋友之间要相互敬重。“难”,即再难也要做的意思。路上相遇,点点头,问声好,不难,只要面熟都可做到。停下来,握握手,嘘寒问暖,难度稍大,熟人之间才可做到。亲友结婚,发个贺电,寄个礼物去,更难一点,恐怕要是朋友才行。亲自去参加婚礼,乃至从外地搭飞机去参加婚礼,就更难了。总而言之,你尽礼的方式越难,越能表明对方在你心目中的重要性,双方的友谊越深厚。
每个人都可能责己从宽、责人从严,大人物、小人物都不例外,那跟品德没有必然关系,主要由人的视角决定,因为人是由内往外看,只能看见别人身上的灰尘,看不见自己背后的污秽。但是,聪明人不会随顺这先天特点,总要学会用心眼反观,随时点检自己身上的不是。当你冷静反省,发现自己身上也有毛病,而且毛病不比别人少,自然会将注意力转移到给自己纠偏改错上,哪有工夫责人呢?
利友之情,如同时尚,三年两变;义友之情,如同佳酿,愈陈愈香。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59905/714cfe7481997b05.jpg)
【做事绝学】
军事家的镇定一般是在生死搏杀中磨练出来的,而王阳明修“不动心”,则是学问与实践齐修,效果却一样。
你能战胜自己的心,你才可能从他人手中夺取胜利。 想在问题前面,成在问题后面。
世上的事多半如此:凡事准备好了再动手,那就什么都干不成。成功往往发生在大家都看不清的时候。
做学问只求形似没有用,得其精神,才能得其真工夫。
人必须在事上磨练,根基才稳固;才能静时心定,动时心也定。
学问只能搭起一个花架子,钢筋铁骨还要从事上来。最胆小的士兵身经百战后,也会变成勇士;最没工夫的人,身经百事后,也会变得心如“定海神针”。所谓“百事”,即各种各样的事,多经历,多体验,每经一事,对心就是一次打磨,打磨越多,心越明亮。每天按部就班地做同样的事,那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王阳明所谓做事,不一定都要动手做事,动眼、动嘴、动脑,都无不可,你想做事随时都有机会。例如,王阳明教授弟子,经常找事给他们做。
王阳明的教学活动,都贯穿着“行”,贯穿着做事。他的方法很值得有意自磨其心者借鉴。例如:对着镜子,将内心的志向大声说出来,这便是“行”;不怕朋友、同事嘲笑、怀疑、嫉妒,将内心的志向告诉他们,更是“行”;大胆向你该道歉的人道歉,这也是“行”;大胆在公众场合发言,这也是“行”。总之,练心的方法很多,随时可以实行,怕什么就迎头上,练多了,心理素质自然提高了。
最好的练心是积极解决生活、工作及人际关系上的难题。当一个个难题被你克服,你自然无所畏惧,此心焉得不定?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https://img.haomeiwen.com/i19659905/962e0f297ed0193c.jpg)
总结:
《悟道》这本书写了如何了解自己,如何学习、如何做管理、如何交朋友等哲理。对于王阳明我也是初学,要读懂王阳明得把市面上所有关于王阳明得书籍都读一遍才有机会从中悟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