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界,这个名字你想到了谁?不会是《水浒传》里打虎英雄武二郎吧。武松确实是一个人的名字,但他是蒙古族(匈奴),界就是地界,武松界就是武松的地界。400年前这里住的都是蒙古族,后来明灭元后,这里逐渐住成了汉人。名字一直沿用这个,我的故乡,就是这样一个神奇名字。
武松界现在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过去这里可是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好去处。因为我小时候看到的是到处都是海子和草皮滩,有生计海则,花豹海则,后海子,吴家框,庙滩等等。现在这些海则和草皮滩虽然全成了高产良田,但在我心中总觉得留有缺憾。
武松界四周高,中间低。东面叫敖包梁,上面有一个大敖包,六十年代废敖包建一20余米导航木塔,现在已经早无踪迹。南面叫滚盖梁,这两个梁都是黄土梁。过了这两个梁就又成大沙梁了。东面叫旧庙湾,属于巴拉素镇,南面叫闹牛海则。西面和北面都是大沙梁,西面接壤海流兔河,北面接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乌审旗。榆阳区的补浪河,巴拉素的新庙滩。
过去武松界与外界没有正式的路,唯一通乡政府的“路”也是羊肠小道,春天刮一场风,路就无影无踪,人们只是根据印象猜测路在哪里。转脖子(走错路)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事。另一条路就是去乌审旗的小路,秋天,生产队派几个人赶上牛羊马匹去内蒙古放牧,最远能到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等地。春天再将牲畜赶回来,因为牛、马要犁地,羊要集粪。夏天,西瓜、小瓜(香瓜)熟了,生产队派人用驴驮人背的方式运至乌审旗卖。你会问我为啥不去榆林?因为村子到县城根本就没有路。我在乡政府上初中翻沙越梁12里,在巴拉素上高中20里,全用腿丈量,关键是过敖包梁和滚盖梁的乱坟岗让我现在想起都心有余悸。
现在的武松界模样大改变。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绿植被,樟子松、紫穗槐漫梁遍野,柠条、柳梢、沙蒿到处都是,柳树、杨树成排成行。临近村子看到的全是网格状的包谷地,高低起伏的土豆地,大小不一的苗木地,宛如“棋格”的蔬菜地。房子由最早的柳耙庵子土坯房全变成了一砖到顶的楼板窑。楼板窑可是真正的冬暖夏凉哦!
武松界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南北二十多公里,东西十多公里,几乎家家有小轿车,就连近八十的老人骑的都是电动三轮车。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吃的是每顿一元钱的村子集体食堂,有专门的管理员和炊事员,除了自己的一元以外,全部由村委会补贴。人人享受新农合补贴,孤寡老人享受低保。让我这个生活在西安的老人好生羡慕。
武松界地下资源蕴藏丰富,有品质最好的“白煤”,有丰富的石油。但是为了子孙后代,现在没有开采。羊只存栏超万,土鸡蛋、黑猪肉质优价廉。小杂粮品种多,质量优,纯天然、无公害。特别是这里的淳朴民风,几百年不变,那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同事和我去家乡,半夜三更(晚上1点)我舅给我们炖肉吃,村里乡亲陪我们喝酒,小伙子害怕喝醉,三次钻被窝,三次被热情的乡亲揪了出来。第二天一大早他一个人起来发现大门外三辆摩托车没上锁,于是亲自锁车,还自言自语的说这里的人怎么这么大胆,不锁车就不怕贼偷?然后把钥匙放了起来。害得要出工的乡亲那一个找啊。当他回来找出钥匙并说明自己的担心后,哪知乡亲说:我在这里放,三年都不会丢。他问为啥?乡亲说:我们武松界从来就没有偷盗发生,外地人如果偷了我们的东西也走不出这个村子,因为我们整个村子就是一家人。
武松界整个村子就是一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