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18-03-19许立中後现代de提摩太
1
生命的偶发性
当你愿意认真思考这些想法,就会惊觉自己跟一个终日沉醉于奇幻小说世界的孩子无异。
怎样寻求神的旨意?
寻求神的带领向来都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旧约圣经曾经记载祭司用乌陵和土明这类类似占卜的方式,去决断事情(出28:30)、解决疑难和争论(申33:8、拉2:63、尼7:65)。士师基甸以羊毛的干湿,断定耶和华是不是藉着他的手去拯救以色列人(士6:36~40)。虽然旧约初民对上主的认识,跟今日信徒透过圣经、教会传统和历史对神的理解不可同日而语。
《凭谁意行》的作者梁家麟在华尔基(Bruce K.Waltke)的《寻求神的旨意:岂有此理》的序言中明言:”圣经以外,没有人掌握任何窥探上帝旨意的路径。基督徒必须慎防基督教版本的占星术、求签、观兆、问卦或通灵术;不要以为只要是抽金句卡,便可改变了求签的性质,上帝对这些行为的厌恶,没有因为题了经文便有改变。“
正面来说,”我们期望信徒的属灵生命愈加稳固,对上帝和生活的阅历不断增加,善于处理心中的焦虑惶惑,敢于面对不确定的将来,承担个人的生命和召命。在整个实践上帝旨意的过程中,寻求上帝旨意的问题才得以真正解决。“
在此道出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上帝的旨意是关乎整个生命的方向,而不是碰巧遇到择偶、转职、搬迁、移民等问题,才去看看该如何是好。事实上,在生命道路众多的可能性中,鲜有真正非如此不可的抉择。具体的取舍,只涉及在道德良心时方成为真正的挣扎。我们的职业、居所、去留甚至配偶,都有一定程度的偶遇性。是我们的回望,赋予这些事物特殊的意义和独特性,感叹最终”万事都互相效力“(罗8:28)。
2
宗教经验的暧昧性
听起来是属灵的,不一定是属灵
如何看待“异象”
耶和华说:“你们且听我的话:你们中间若有先知,我——耶和华必在异象中向他显现,在梦中与他说话。”(民12:6)而这些“异象”通常是透过被拣选的媒介,预示将要来到的毁灭(赛21:2)或拯救(诗89:19),让人可以及时醒悟过来,或抱着盼望和憧憬去面对未来。基于此,才有“没有异象,民就放肆”的说法。
作为一种诉诸人类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的象征性语言,“异象”多涉及一个族群的远象或未来。譬如神在异象中向亚伯拉罕论及他后裔的繁多,并在埃及为奴四百年(创15章);在焚烧的荆棘中,神向摩西显现,并差遣他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到所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出3章)。特别是旧约的以西结书、但以理书和新约启示录,基本上都是关于“异象”的启示录。
在新约圣经,扫罗在往大马士革的路上看见异象而三日不能看见(徒9:1~9);另一方面,在大马士革的亚拿尼亚,则在异象中听到主的指示去接待扫罗(徒9:10~17)。意大利营的百夫长哥尼流在祷告中看到异象,神要他差派人往约帕去邀请使徒彼得来;在另一半,彼得在楼顶祷告中魂游象外,看见异象却不明白异象的意思,正踌躇的时候,哥尼流的人已经到了门口(徒10章)。这样看来,“异象”就不是一厢情愿的主观幻想或个人愿望,而牵涉到一定的客观配合和印证,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如果你听到什么人分享了“异象”心底却毫无感动,那大概就与你无干了。
3
信仰实践的挑战
基督教信仰给外人其中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恐怕就是“在道理上无懈可击”,可惜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出来。
信与不信,能不能同负一轭
教会阴盛阳衰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所提出的对策,以前亦不是未曾提出。事实上也不只是男女数值上的差异,就是性格修养和迥异、教育程度的距离、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的差距,也可以造成两性难觅配偶的困难。
当然,我们还有“信与不信,不能同负一轭”这个思想包袱。不过,当我们细读前文后理,便不难发现,使徒保罗在那里所指的,其实是另一个更大的信仰原则:“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的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撒但的别名)有什么相和呢?信主和不信主的有什么相干呢?神的殿和偶像有什么相同呢?因为我们是永生神的殿......”(林后6:14~16)。
明显的,这里是论到义与不义、光明和黑暗、基督与彼列、神的殿与偶像等壁垒分明,不能共存的重大对立。保罗所劝勉信徒的,是要他们远离罪恶和不义(林后6:17~7:1)。“信与不信”亦必须在这个前提下被理解,而不能勉强将它拉到儿女私情的层次。在这里,“信与不信”并未去到先前“光明与黑暗”、“基督与彼列”那个层次,以致信徒“遇着这样的事都不必拘束”。
男女相配、雌雄相匹,原是创世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关系,实在无需另设关卡。千百年来,不同的民族文化对婚姻都有不同的安排,是一个有趣的社会学课题。至于现代的自由恋爱,亦有它本身的规律。物以类聚,怎样的生命就吸引到怎样的生命。如果自己亦不过是虚有其表的基督徒,若勉强找一个敬虔属灵的对象,也不过是自寻烦恼。倒过来说,生命影响生命,“你这作妻子的,怎么知道不能救你的丈夫呢?你这作丈夫的,怎么知道不能救你的妻子呢?只要照主所分给各人的,和神所召各人的而行”(林前7:16~17)。
生命有它本身的法则,不是一个抽象的规条原则可以管得了的。这是属于创造的奥秘。是带领配偶走进教会,抑或被配偶带离教会,那是实质生命的较量,当然也是教会质素的考验。至于学习谈道技巧抑或参加启发课程,那就大可以悉随尊便了。
作者简介:
许立中,八十年代《突破》杂志执行编辑,著作及译作超过二十部,作品中总有深邃的信仰反省或直率坦言,也常能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引介神学知识,帮助信徒走过一段兼具知性与灵性的成长之路。近著有《道在路边》(2006)及《与大师对话》(2010)。
本文摘自许立中《鸡毛蒜皮的信仰》,标题内容略有删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