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像一只谁都没有预料到的黑天鹅一般扑扇着翅膀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变化——重新激活了我对于下厨的热情。
满载而归纵观我和厨房的关系,也可谓是跌宕起伏。小时候我和小7天的堂妹彦彦一起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经常欢实得抢吃奶奶的各种拿手菜,浅黄色鲜嫩的蒸鸡蛋,可口的肉饼汤,香辣大碗的螺丝,美味的蔬菜稀饭,吃一直是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同时母亲大人也有系列拿手菜,小河蚌、番茄蛋汤、芹菜炒肉等等,对于购买小吃我颇有心得,同时真的不会做饭,也并不太介意这事,反正总有的吃嘛~~
直到大学期间,有一件事深深触动了我,假期回家时我去看爷爷奶奶,家里的厨房高手,原先曾在食堂工作的奶奶病倒了,家里由没怎么做过家务爷爷掌勺。爷爷让我帮忙做个辣椒炒肉,我欣然同意,同时完全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只能不断发问“爷爷,油倒多少?盐放多少?是这么翻炒么...”爷爷看着我笨手笨脚的操作,表情有些崩溃。我读到了一种“这孩子以后可怎么生活呀”的感慨。
这个场面刺激了我,打算找时间补上这块短板,于是在研究生时期,赶上大连有普惠制政策,就选修了一个“中式烹调师初级”,突突突地坐车去一家职业技术学校学了上了10节烹调课,成功掌握了基本技能,达到了进厨房不打怵不反感,能够参考菜谱做做菜的水平。毕业后来到北京,着实兴致勃勃地做过一段时间菜,后来各种事务繁杂,远离庖厨数年之久。
这次疫情隔离时,一连多天的隔离让我重新拿起了炒勺,找到了做菜的新意义。(哲学家天赋就爱捣腾意义,思考人生)
我的哲学家天赋卡首先是静心感受事物的变化。
在以前,我一般在统筹的指导思想下做菜,恨不能快速压缩各种阶段。例如要煮30分钟,心里就巴不得赶紧煮完,边煮边忙些别的事情追求效率最大化。这种分心的做法经常带来煮得不熟或者过老的结果,嗯,火候是什么,我不知道,煮好煮坏,随机事件。这次,我尝试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菜上。掐个表,观察和感受了一些细节,例如放半锅水大约多久沸腾,肉煮多久开始变色,发现厨房里的化学变化也是很神奇的。不同的肉类有不同的切法,同样是做番茄炒蛋,铁锅和平底锅的效果会完全不同,尊重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想当然往往会得到更加理想的结果。
其次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
这个领悟来自于一道点心的制作——山药枣泥糕。大体上是山药煮熟压泥混合糯米粉制面团中间放枣泥馅,看起来超级简单易上手。购入了月饼模子的我信心满满,操作之后才发现和想象得完全不同,对于时间和不同原料的配比很有要求。
第一次尝试时,我在煮熟山药后忘记了沥水的工序就开始压泥,导致山药泥太稀,我按量放入糯米粉后揉搓了半天各种糊在手上,塞进模子里都有些困难。我不信邪地哗哗加糯米粉,半袋下去了才勉强有些样子。可是想要倒出来的话还得加粉,做一个就新加一些,非常吃力。和山药糊厮杀了3个小时后,我感觉有些体力不支,做了几块以后就把剩下的混合物冷藏了起来。第二天早上发现,这些混合物在时间的作用下居然自己变干了很多,可以很轻松地进行制模工序。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万物有其时,有些时候什么也不必多做,静静等待时间发挥力量就好。
是什么让我会想要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当事情的发展偏离预期时会有一种焦虑感油然而生?想要控制事态的背后大概是一种不安全感,害怕浪费了生命的隐忧。我想焦虑还会时不时如影随形地陪伴当下的我,同时我也会开始慢慢学习相信时间的力量,放下过多设想,去感受生活本身的节奏。
晒几张作品图,回顾回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