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的空转意味着不接地气。标明行为的被动而非主动,以被动掩饰主动的心理动因和以主动宣示被动的心理动因,都是博弈的失败而非成功,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而最终获得战略的跃升,才是实践王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所以才有“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之说,也即是进一步印证“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之说。所以,对于理论基础的认识,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和方向,也即是在可为的界面上,找到一个能够突破理论发展方向的突破口,就可以改变和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来达到理论创新的目的,从而避免理论游离于实践之外,而造成理论上的空转。所以,在理论思维的萌芽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尊重实践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的作为上,对理论的产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而升华为我们的理性思维,最终达到理论形成与创造的目的,这就是所有能够体现和表达出来的,关乎我们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思想指导和意识主导的重要来源。因此,无论是在生活意识还是生命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始终都不能脱离应有的实践行为,而由此所能体现和表达出来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行为,均是能够对应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认识方向的价值实现方式,也是我们能够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价值指导和实现模式。理论上的空转最终会导致经院哲学或是唯理论的产生,甚至于形成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误导我们的思考和判断,影响到我们的事物理性思维的形成,而造成认识上的偏差,这才是所应该纠正和避免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