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二上传播课的时候,我们老师说过:“人永远无法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因为不管你如何有个性,都将在世界上,历史上找到一个和你相似,甚至一样的人。”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老师所言到底想要说明何事,因为似乎追求绝对个性是个毫无意义之事。但却激发了探讨个性的欲望。
21世纪,一个讲究与众不同的时代,大家天马行空的思想满天乱飞,只求博得大家的眼球。就像Eason的《浮夸》唱的那样:你就当我是浮夸吧,夸张只是因为我很怕。似木头似石头的话,能得到注意吗?中国文人墨客说的是“清高,气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样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只会博人眼球实属下等,那么既然如此,要如何表达自己的个性呢?
在我心中,为了个性而个性,也就是上文提到只会博人眼球,是比无个性,似木头似石头更加可悲的。为了个性而个性,不免沦为一个“作”字。这样的人,其实毫无主见,却装的对事物有独到见解的样子。他们能赚得的不过是表面虚荣的快感罢了。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确实很喜欢一件什么东西,觉得一定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却因为旁人的看法而冷痛割爱。在这里我要强调的个性是:遵从内心,表里如一。即使你内心真正喜爱的那样东西与千万人相同,那也会散发着你自己独特的魅力。因为那是你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的感情,就一定会带着你独特的气息。坚持表达出这样的一种喜爱,背着他人异样眼光,难道不是你个性之处吗?
世人喜给事物贴标签,大多数人做某件事是为了个性而个性,那就无论谁做这件事,都是装逼。好比一个少年要想要染头发,这大概是一件肤浅之事,而我认为少年就是在表达他的个性。我想很多人都会教育少年不要去染头发,理由是做了这件事,人就会变得肤浅,甚至有什么不能考上大学,不能过上好日子之类的牛头不对马嘴的理由(我不知道这些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可是谁不是从肤浅走过来的呢?谁是一开始就是个有深度的人呢?对于少年这个年纪,想尝试一件肤浅之事,有何不可?干嘛要在肤浅的时候,就大费周章假装自己高端的不得了呢?这样做真的不是在装逼吗?
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事要去做。婴儿就是吃饭和睡觉,小学生会觉得只要有幼稚的贴纸玩具,自己就是最厉害的孩子,等等。遵从内心的个性,那是真正的个性,是人生的财富。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遵照自己内心去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去经历,去思考。去一次又一次成长,去一次又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幼稚。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由内自身的否定之前的幼稚。休要揠苗助长,在孩子好不理解的情况下强塞你所谓的个性,那是真正的趋之若鹜之人。当有一日成长成为一个有深度的,真正所谓有个性的人之后,那一段真实从内心散发的但幼稚肤浅的个性正是最美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