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书,就是看完会被感动,就像一杯好酒,入口之后温润,咽下之后回甘,在身体里温暖,还让人沉醉。
《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这样一本书。
内容简介见下图:
这本书非常有名,出版即引起很大震撼,同年即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格里高利·派克主演。决定这个假期,再把电影版翻出来看看。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温暖,每个人都有那善良的心。
几个孩子的纯洁,童真,以及在律师父亲的正义之心的教育下,对于人的尊重。“我认为世界上应该只有一种人,那就是人!”一个9岁不到的孩子眼里,人不分黑色还是白色,没有三六九等,而是应该生而平等。
“毫无偏见得对待他人,是最高级的教养。”“你对世界的无礼傲慢,大多源于偏见。”这是句深深叩击心理的话语。书中讲了人们对于黑人的偏见,也提到了对于有“社恐”的人的偏见。
“偏见”,“刻板印象”,这些都会造成只以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这个结果往往就是狭隘,极端。
小说讲的是种族问题,是个大问题。而我们的生活中呢?这些现象就更普遍了。比如现在过年,农村里看到三十多的单身女性,就会觉得“她”嫁不出去了;看到自由职业者,就觉得没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不靠谱;听说是全职主妇,就会认为不赚钱没价值;看到年轻女性开豪车,就会认为“她”傍大款……这些都是偏见所产生的联想。
所以,在评判一个人到底是什么人的时候,不能听别人怎么说。每个人的出发角度不同,都会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比如,说话者可能和你想了解的人之间有什么恩怨纠葛,那说出来的评价,就会有很强的个人认知因素;又或者他也只是泛泛之交,并不能说得真切。所以,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什么是有判断力呢?不轻易听信一方的说法很重要。比如有个人在你面前大说另一个人的不好,他/她自己所受的委屈,姑且听着,等有机会再听听另一个人是怎么说这同一件事的。你会发现,原来差别很大,但若你轻易的先入为主了,就产生了“偏见”,从而对另一个人的态度就会不同。
说个我经历过的事情:一天,公司市规部的工作人员给我电话,说我团队的一个成员被投诉抢别人的顾客,并且说“你团队这名成员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我就问他“请问,这件事你和我团队的当事人了解过具体情况吗?”他说“还没有。”我就和他说“那你这就轻易下了结论,并且贴了不道德的标签,是不是也不太合适呢?”经过我后续的了解,我才知道是对方背后有人指使她这样说,最后这个投诉不成立。我并不是想说我有多理智,而是想说,如果作为一个市规部的工作人员,就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轻易定义,定性,那么他是不合格的。这也更加提醒我自己,要多方面了解事情的真相。“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他们想看到的,听到的也是他们想听到的。”
书中最著名的一段话“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可真当你走过他的路时,你连路过都觉得难过。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并非事情的真相,你了解的不过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是的,我们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全部,也不可能被真正了解或理解,哪怕你认为你已经完全展露了最真实的自己,但别人了解的仍然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不要轻易说“***,我太了解他/她了,他就是怎么怎么样…”母亲都不能打包票得说了解自己的孩子,更何况是其他人。
理解,陪伴,尊重,应该是更好的相处之道。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多一份理解;在别人需要时,能够陪伴;对于一件事情,可以有意见不同,但尊重他/她的决定,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所在。
先写到这儿吧。除夕没看春晚没熬的夜,换做大年初一的最后时光,看书写读后感,也是一种不错的替代。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