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的地方是个郊区的产业园,附近比较荒凉,只在园区里面有几家小饭馆,晚上偶尔会有几个卖烤肠的小摊贩来摆摊,外卖也不多,想要吃顿美味大餐需要跑到比较远的市区。因此那几家小饭馆虽然味道实在一般,但园区里的学生们也不得不去。
赶着下课的点,蜂拥而至的学生们把那三四家小店挤的水泄不通,老板们忙碌而又开心。但我常常宁愿多等十几分钟再去吃饭,这时学生们都差不多点完单打包带回了宿舍,店里不再拥挤,老板们也放松下来,偶尔与食客聊聊天。
但更多的时候是与邻居老板们聊天。我正在吃板面,米线店的老板溜达到板面店里,俩老板在聊刚刚的销量。“人坐满了吗”“我家不行,今天人少,周天学生不上课,都没人”诸如此类。
听着他们表面谦虚又暗自比较的语气,不禁觉得好笑,人真是社会性动物,既离不开群体,又要在群体内相互攀比。就这么一个小园区,估计还到一千人,他们也要来攀扯一番,你家卖的好,客人多,他家卖的差,客人少。甚至于板面店隔壁的水饺店老板上新了小面菜单,他们就暗中较劲。我在吃面的功夫,就听到他压声给店里的食客说隔壁的水饺都是速冻,很不健康。诸如此类,恨不能所有的人都只来自己家吃。
可是赶上周末没课,园区里即便到了饭点也静悄悄,不急于赶时间的学生们宁肯坐四五站公交车跑到附近的小吃街,也不愿意吃走几步就能到的小饭馆。
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我很清楚他们这个水平的餐馆能繁荣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不错,有限的时间内也没有它选。
埋头吃面的我默默听着他们的相互吹捧和大声谈笑,就是那种中年男性常见的扎堆聊天场景,让烟聊天,小到营业收入,大到国际局势,一群人在冬日午后的店门口,吐云吐雾,大谈特谈。表面相互恭维,内心又暗中比较,彼此不屑。维持着谁与谁相交,谁不与谁来往的默认规则,他们的家属们见面也会默认这些准则。
这类场景屡见不鲜,从小至今我碰见好多次,可能就是普通社会的一个缩影吧。世俗,虚伪却又着实客气。一旦你选择了一个人际圈,为了融入和适应,就不可避免的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举动,大家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心照不宣而又默契遵守的准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