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吴晓波北京书友会“同读一本书”计划的征稿,读的书名叫做《简洁的力量:站在人性的角度设计商业》,这一篇就是对书的第五、六、七章(精简高效、减法经营、简洁未来)的总结。这一部分作者的落脚点在于组织和个人的决策和实践,而且对于未来有一定的预测,是全书的升华和精彩之处。
简洁只是表象,最终的目的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战场,这样的竞争才是有意义的。
第五章讲了很多营销的故事。说到营销,我总感觉既极其重要,有相当神秘,在这里作者说的一些话,嗯,让我感觉能落地一点了。
营销的主战场不在于广告位、排名,而在于消费者的心智,与第三章一样,争的是时间。
营销/广告行业有个术语,叫KV(Key Vision 主视觉),其实就是核心的海报图像、包含广告词,很多广告页都是从这个核心图像中经过处理,发布在各个渠道。一般一个产品的KV都是个位数的,很少。
书中有个例子举得很棒,是“今日头条”,它打破传统,用了150+个KV,所以在2016年,能看到大街小巷贴满了看上去很随意很简单的广告,并且广告词千奇百怪,比如“今天走楼梯,看今日头条”,“今天走路带风,看今日头条”等等。就是无论干啥,都看今日头条就对了。
看到这段的时候我还真回忆起,当年在大街上看到过类似的。不得不说策略很成功,让人过目难忘。而且从“今日头条”自己的数据来看,这波宣传过后,它的用户量有了大幅的上升。这与我们惯性思维里,打广告一定要精雕细琢,想一个特别厉害的广告语,一下子用好多年的策略大相径庭。
“今日头条”找到了自己的战场。它没有和其他品牌拼广告的质量,而是拼的数量与广度。这里面的思路同样是简洁高效的,因为明白自己的优势劣势,与其打磨许久,拼一条广告语的质量,不如简单地上批量,在散布的渠道上下功夫,集中时间段密集发布,取得营销上的突破。
第六章有个核心的比喻很好,做事情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发射火箭式的,因为就是一锤子买卖,出差错之后的后果严重,所以在设计之初就计划超细,反复做实验、检测等等,等到发射之后,基本上就做不了什么了,看是否按照预定程序走就好了;而另一种是驾驶汽车式的,因为危险系数没那么大,就上了车就开,很多条路可以选,路走错了就重新导航,在大路上开也可以变道、调整速度等等,时刻做微调。
这章说的管理企业的事情,往往容易走入发射火箭式的误区,觉得要先计划好,不能轻易改;其实管理的这个事情,用驾驶汽车式往往更好,走一步看一步,错了就及时调整。
关于时刻微调,有个好例子是韩都衣舍这个服装类电商企业,他们组织结构经常被拿来说,让其他的企业羡慕。整体上来讲是一种三级管理,标准化的部分公司来做,创意化的部分小组来做,最后让成熟品牌自立门户。这样既让公司保证的大体的控制权、分红权,又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自主做事业、得到很有激励的薪酬,甚至还能把公司做平台,孵化出自己的企业。
这个过程韩都衣舍也是通过多年磨合起来的,而且有服装企业的特点在里面,其他的公司想学可能学个“小组制”的皮毛,但往往盈利还是不行。这就是这家企业拥有的壁垒。
韩都衣舍因为是做服装的,反而是抓小放大,不会集中资源打造一个品牌,而是鼓励多样化,适应多样的客户需求。其他的企业可能就得根据自己行业的特点,再去判断管理架构了。
对于我们个人来讲,看这些很高深的管理大企业的理论和经验,我想就是一个开拓视野,从这个企业是怎么分析优势劣势的,推广到个人如何分析优缺点,如何找到自己工作的增长点,如何提高挣钱的效率,以及理解人性。好点子从不缺乏,关键看是怎么落实的,而且能够长期落实。
第七章是全书的一个总结和展望,从人本身角度出发,讲得很多。
其中引用了某著名主持人说过一句话,特别有意思:
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都可能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抛弃你。
(这句话网上流传甚广,找不到最初是谁说的了。)
就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要专注,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并做好。
乔布斯说过的这句话在本书中至少出现了两遍,我也是看一次激动一次:
人们认为专注意味着对你已经在专注去做的事是,其实不一定,它只是在对100个好主意说不。因为,只有不断地说不,你才能回到最重要的事情上来。
需要否定的去掉的不光是错的点,往往好的点也要被去掉。我就想起来以前每年都想做好多事,但从2015年起每年就做一件事,我觉得轻松了很多,也进步了很多。今年我做的是中英双语写作,是跳一跳还能够得着的目标,觉得这就够简洁清晰,是我的战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