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 135 天分享
全文共约 21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6 分钟
01
两年还是八年?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曾经打算在高中开设一门课程,同时设计课程大纲、编写教材。
他们每周碰一次头讨论接下来的内容和进度,大概过了一年,他们已经完成了教材的几个章节的编写内容,课程设计的推进进度看上去形式一片大好,似乎很快就可以出版教材了。
某天,卡尼曼突发奇想,邀请大家预测何时教材文稿能够完成并且审核下来。在计算完每个人匿名提交上来的结果后,卡尼曼发现,平均值为两年。
后来他通过请教别人得知,市场上其他机构平均时间为7-10年不等,同时还有40%的失败率。为了证明他们是那个特殊的,他们决定忽略掉这些信息,继续下去。最后的结果是,他们的用时为8年。
在后来的复盘中,卡尼曼发现,他们无法逃脱“均值回归效应”,整个大市场的时间均值决定了他们的用时大概率也会处在这个时间。
他们前期那么快可能是因为运气比较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加上“三分钟热度”的催化,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相当一部分的内容。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的那些“不确定因素”逐渐显现出来:成员们的生病、精力与新鲜感的消耗殆尽、与有关人员的协调事情等等,这些事情都是他们意料之外的。
这种“过于乐观”的规划情况很常见,人们总是会夸大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定下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要么任务超时完成,要么人直接放弃完成。
02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1. 不参考外部环境,只顾“闭门造车”
当你兴奋时,我不建议你做任何计划或者决定。
比如你之前从没有跑过步,想定一个跑步的计划提升自己。刚开始的那几天,你的新鲜感特别强烈,状态也自认为很好。每天都能跑十几公里。于是你觉得你在这方面有天赋,你可以做得更好,于是你就给自己定下了“每个月跑500公里”的目标。
过了几天,你的身体开始反抗了,各种疼的信号传递到你的大脑中,你一次又一次地质问自己,是不是我真不是那块料。到最后,你还是选择放弃了,然后你安慰自己,我没有体育细胞,所以我一定做不到。
大自然是有规律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这个规律,就是大“均值”,你只会在这个均值上下波动,但一定不会偏离太远。
比如在看书的“新手阶段”,可能均值是30分钟精读15-20页书,那么你可能就会在10-30页之间浮动。但是如果你想30分钟精读完100页书,那你就属于偏离“均值”太远了。
你的目标之所以“过于乐观”,是因为你没有把所有的因素考虑进去。如果你一开始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建议你多向身边有过相关经历的人,比如那些已经坚持了一年两年的人请教。
他们第一次跑可能还没你厉害,但是他们能坚持这么久,一定有值得你吸收的方法。等到从他们的经验中了解到了你可能会踩过的坑,你的计划就会更实际一些了。
你的“均值”一定要谨慎选择。不要找那些“高手”现在的均值,而要找他们在你这个阶段的“均值”。在“新手”阶段,与你相似程度越大的高手,越值得你学习。这一点很重要。
与其忽高忽低,不如稳步前进。
2. 对“沉没成本”的非理性坚持
当我们对某件事情已经投入了一定的时间、精力、财力等资源后,如果此时我们发现“此路不通”,很多人会有一种执念:我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我不甘心,不到黄河我绝不死心。于是他们就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投入更多的资源。
在丹尼曼设计教材时,他曾经发现了其他机构的时间投入很长,而且成功率不是百分之百。但他的团队还是选择继续下去。最后发现果然“未知的东西”大大减慢了他们完成的速度。
在被发现是错误的结果之前投入的资源成本,被称为“沉没成本”,而这种“越投入就越投入”的执念,也叫作“沉没成本谬误”。
你有没有过“沉没成本”的经历呢?我有。而且我以前这种不懂得“及时止损”的心态,曾经让我损失了更多。
当风险或者不确定因素加大时,人往往是非理性的,“沉没成本谬误”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03
如何减少过度乐观主义?
过度乐观主义造成的影响虽然不能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它造成的损失。
我分享给你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前文当中已经提到一点了。那就是在决策时,不要只顾着“埋头苦干”,适当跳出来,看看大环境是怎么样的。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首先,你要识别你要做的具体内容(比如阅读)。
其次,你要尽可能地获取到与你的情况相近的相关内容数据,制定出一个初步方案(如果你是工作党,你就要多结合职场人的过来人经验;如果你是学生党,你就要多了解榜样学长学姐是怎么做的)。
最后,你可以再结合个人的风格或者其他因素,对你的初步方案进行微调。
经过这几步制定出来的计划,肯定更具有可能性。别老想着一步登天,毕竟,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第二个方法,叫“问题前置”。
比如当你已经做了一个计划。在执行之前,你要做再一次的确认。问问自己,假设一个月后的此时,已经开始执行了计划,但是执行得并不顺利,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问这个问题,其实是让自己从兴奋状态冷静下来。再认真思考一下,我这个计划,到底是真的希望能够完成,还是只是一时头脑发热想出来的?我有没有多考虑一些情况?
(本部分内容的读书笔记)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资料:
1.《思考,快与慢》 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