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焦虑,应该担心自己对别人不能理解。”
这句话是学而篇的最后一句,和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首尾呼应、相辅相成,而在其他篇章中还会反复出现,如此看来古人也和你一样充满了焦虑。
一、为什么不被理解就会感到焦虑?
渴望被看见,是人类极为本质的需求,一个非常内向的男孩看到一个漂亮女孩走过来,也会不自觉地想要表现自己。
尽管你会尝试各种方式来向别人表达自己,但是人们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你,原因是因为你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和你想象的不一样,但你可能会固执地认为自己是透明的,这让你感觉很焦虑。
当你被理解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你就会感受到自己和周围人的平静,这是你想要的状态。
但是,不论是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还是你生活的今天,不被人理解才是常态,那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二、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人之不己知”,别人不了解你,是结果;“不知人也”,你了不了解别人,才是原因。
人们常说,“凡夫畏果,菩萨畏因”。一般人遇事总害怕要承担后果,在做事的时候就会畏首畏尾;而菩萨却只担心你做这件事的原因是善还是恶。
如果你总是在担心结果,就会不停地焦虑、抱怨、顾影自怜,对做事没有任何帮助,因为你无法直接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
想要改变别人的看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去和对方沟通、交流,对别人有了解,再表达自我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
三、知彼解己
刘润在《5分钟商学院》中介绍了一个概念叫做:知彼解己。首先是知彼,然后才是解己。怎么做到呢?
第一,戒掉“自传式回应”。
自传式回应,就是把自己放在沟通的中心,在接别人话之后总是“好为人师”、喜欢“价值判断”、喜欢“追根究底”。
这样不要的习惯,得戒。
第二,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
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7%通过语言来进行,38%取决于语音语调与声音,其余55%则得靠肢体语言。
所以,你要做到认真聆听和观察对方,同时感受对方的话外音。
第三,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的意思是,把心放在对方身上,先感受到他的快乐、愤怒、痛苦、激动,然后聆听。记住,对方的观点可以不认同,但是他的情绪不能不回应。
回到《论语》上来,最后一句话送给自己,“君子求其在我,故不患人之不己知。”
祝夏安。
参考:
[1]南怀瑾,《论语别裁》
[2]钱穆,《论语新解》
[3]靳大成,得到APP课程《论语通读》
[4]樊登,樊登读书APP课程《樊登讲论语》
![](https://img.haomeiwen.com/i6890369/f9dff89ef208e189.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