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现象学导论》8-6:范畴意向和范畴对象之“假思想与模糊性”1

《现象学导论》8-6:范畴意向和范畴对象之“假思想与模糊性”1

作者: 力法跳跳 | 来源:发表于2022-12-29 19:14 被阅读0次

    模糊思想与知觉,与不可言说。

    语言的标准。逻辑,“语病”。

    想法-说法-想法。

    本节的内容非常精彩。通常人们在谈论语言或是思维时,总是侧重那些明确的思想,符合规范的语句,与值得推敲的言论。如证伪主义的主张,就是把“证伪”的标准引入理论之中,使得人们更清晰地确定命题与思想。

    然而,能把命题和思想清晰化的理论固然有魅力,澄清了人们的思想。但这些理论也同时说明了与“清晰语句”相对立的“模糊思想”的广泛性。人们似乎在不同时代,使用不同的方式帮助思想和语言摆脱原有的混沌状态。但是,现在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就表明过去有多大的误解。单单是这种对比,就足以让人们关注“模糊语句”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性。

    这个主体在当今互联网中更为突显。人们口号般的发言,群体行为,梗语言的流行,都让“模糊语句”的数量和显著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常听说的《乌合之众》或许就是对群体中“人格模糊”的一种观察。我们常常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底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保持稳定。然而群体行为足以冲散个人对自我人格的确定。类似的现象语言中也有相似之处。我们常常认为明确有指称和意义的语句是体现人们思想的标识,然而生活之中,混沌的语言使用现象远远多于相对独立的“清晰的语句意义”。《思想本质》一书中,史蒂芬平克通过“隐喻”的现象,说明了一些这种“模糊性”的来源,人们在不熟悉的领域,轻易地借助“隐喻和类比”来思考,而非在观察了相关领域之后再言说。皮尔斯的符号学中,也强调了确实性、模糊性的区别,提到了模糊性独有的一些特征。我相信,相关内容的整理是非常有价值的。

    1 人人都在说话,但并非人人都在思考。“通常的假定都认为,在言说或者阅读的时候,我们从头到尾思考我们所说的或者所阅读的东西。实际情况常常并不是这样。我们经常不加思考地使用语词。”

    “我们可能在浮光掠影地阅读,或者我们可能听到某人谈话但却没有注意他说什么,我们甚至可能会自己说出什么事情,然而此时却没有真正觉察到这些话的意义,或者可能是在机械地背诵什么东西。有时候,我们正在谈论的材料是我们不能理解的; 我们实际上并没有理解自己正在说的东西。”

    有时候,人们不加理解地接收一些信息,有时候,是不加理解地说出一些东西。但最关键的是,人们把以不理解的方式听到的东西,转头又以不理解的方式说出去了。

    “例如,人们讨论政治的时候讲到的很多东西就是这样。他们的大部分言谈都是模糊的: 重复一些口号,到处宣扬自己特别喜欢的观念,把别人讲过的话照搬过来却又不知所云。绝大部分民意调查得到的结果都是模糊的思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现象学导论》8-6:范畴意向和范畴对象之“假思想与模糊性”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wt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