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用来投资的吗?
近期,群里有人分享了下面一个新闻。来自于微博。
44年长期存款的报道这类长时间存款新闻,已不只一次。这类新闻都有一个类似结论:钱不能存到银行,一定要去投资。
但仔细回味一下这个新闻,总觉得要一些地方比较奇怪。作者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结论呢?
存储真的就不是值得推荐的解决方案吗?
报道得出结论,使用了下面两个论据:
- 钱存到银行,收益最小。
报道计算的银行在44年的收益仅略高于100%,勉强可以买一辆电动车。 - 钱用于投资,收益都会高于存到银行。
报道列举了投资黄金、可口可乐股票以及房产等几类投资。它们中,收益最小的都有1000倍以上的收益率。
黄金、股票以及房产等三类投资手段,看似要高于银行利息。但是,这就是全部了吗?
不同投资手段都有着各自的适用环境。例如,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黄金是一种优选的投资手段;当经济较平稳时,股票时一类较可靠的投资手段;当经济快速增长时,房地产也可以作为一个备选投资手段。
如果44年前投资的股票不是可口可乐,当然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收益。然而,如果当时投资的不是可口可乐的股票,而是如日中天的摩托罗拉,现在的收益又是如何呢。答案是,现在已经几乎是损失所有的本金。
投资房产看似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手段。但如果刚好把房买到了华中某三线厂的附近,现在还会资产过亿吗?看一下,现在这些三线厂,以及周边家属区的情况,就知道。这个已经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根本是无人问津的。所以这个投资也并非一劳永逸。
但在这些投资手段中,将钱存到银行中,看似是最为稳妥的一个保本的投资手段。
报道选择了这些投资手段中的特里来代表它们的收益率,而忽略了这些投资手段的风险。这里明显犯下了逻辑学的不当周延错误。因此,根据这些论据得到的结论也就无法站得住脚。这些投资手段各有利弊,无法仅通过这些案例就证明存储不是一个较好的备选方案。
报道怎么会这么吸引眼球呢?
报道列举的几种投资,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就是:这笔资金放在那里一动不动地投资44年。然后,可以躺着赚到丰厚的收益。
报道的主人公如果有一些投资意识,也不会让这笔存款在银行的账面呆上44年。即使无法投资北京房地产,也可以投资附近的一些省会、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的房地产。同样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
当然,如果在90年代投资万科等公司等原始股,也可取得不错的收益。
这些收益都被错过一个可能性上,他无法达到这些认识水平,无法从中发现投资机会。还有一个可能性上,这笔存款被遗忘了。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性,都说他并不善于理财。
报道的多数读者都同样不善于理财,并且没有提升自己能力的意识,又要得到丰厚的投资收益。报道戳痛了他们的痛处,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所以,也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现在,自媒体兴起,文案写作一不再是报刊编辑的专利。在这个良莠不齐的环境中,自然会有一些人写一些迎合读者心理的文案,以增加点击量。所以,现在更需要有用一双批判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