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取
一位朋友向我推荐某某演讲课程,仅仅就此课程(甚至技能)而言,无可厚非,却每每感觉有些不那么对味,如果把一个人比作计算机,我们理所当然对与输出有关之硬件有所要求,譬如最直接的(如显示器,音响等),其实这仅仅是从狭义所作的理解,如果没有硬盘,没有内存,尤其是硬盘上大量的数据,输出设备不过一个摆设而已。
应该,怀揣好奇之心去观察这个世界,不断增加阅读量(而非那些知识碎片),就如同一座大厦的根基,如同当今人类不断探索的人工智能,便是一个实证,假设你希望一台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某一个物品,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对具体的的物件进行抽象的描述,比如你想让它识别出一只狗,你会对狗这个物种的各个身体特征进行精确的描述,而第二种方法则是不断存储海量的具体的图片、数据,“喂养”它,让它自行计算,并在极大提高的速度基础上,输出一个结果。或许这样的方式也会存在很多局限,譬如需要不断提供更为充足的数据,但是,反向观之,如同我们人类,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历多了,看得多了,我们心中会自然而然地推导出一种抽象的概念,或许人工智能也可以,但总而言之,不断追求内心的知识乃茂树之根基。
–––印证
根据佛洛依德的理论,人就像骑在一头大象身上,我们明确指明的方向是一种“明意识”,而大象走向的那个方向,是我们的“潜意识”,这两者合二为一,最后成就我们最终的目的地。
我们一尘不染地来到这个世界,陡然间,坠入一条信息的洪流一种,从父母的一颦一笑,电视报纸媒体的引导,学习的系统教育,甚至朋友之间的互相作用、我们读过的那些书籍,我们形成了对于世界(微观而言,即我们周遭的生活圈)立体的认知,并在每一个时间计量单位里,迎接新的知识,我们并不会将所有的认知挂在嘴边,甚至都难以理清那千丝万缕的脉络,绝大多数都行程了潜意识,在我们脑中盘根错节。
不断地摄入,就像我们每天吃饭,同理我们需要排泄,不断地作着加法的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地去作减法,而其中,“印证”便是一种相当重要但又相当困难的方法,我们扣问心灵那些曾经的坚固的认知,真的那么牢不可破吗?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那个几乎烂大街的词语“洗脑”,我不知道谁创造了这样的词汇,也不知道当初是基于怎样的目的而创造出来,更不明白为何渐渐变成一个充满“调侃”、“贬斥”的尴尬的存在,似乎但凡出现一点点新的观点,总以这样词语一言概之,真的那么痛快吗?
–––剥离
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过程,我们时常听闻这样的言论:在某某的基础上,孕育出的……是的,我承认,历史是值得尊重的,没有昨天,怎么会有今天,但现实是,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就是今天,大哥大的发明是建立在固定电话的基础之上的,手机的发明是建立在大哥大的基础之上的,甚至智能手机的发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按键手机的突破,是的,如同我们学生时期写作业是总会引用那句话“……我们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那么,我们必须去感恩过去吗?苹果应该去感恩诺基亚、摩托罗拉吗?我们必须去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吗?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是独立的个体今天的我,就是一个崭新的个体,是决然不同于昨天的个体,甚至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断地向着下一分下一秒迈入,看似连接着,其实早就剥离了,只不过我们为了表现我们不是忘本的人,而在意识形态上与自我纠缠不清……
–––播种
我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播下了一颗种子,我也不知道明天是否艳阳高照,是否时而会有雨水滋润,但是我必须播下一颗种子,只因为它是明天的希望,否则,只能在过去的黑暗中酣然……
安逸与冒险之间,是一条长长的线段,有人左倾,有人右倾,有人那么折中,如果排除意外,我会按照昨天的方式,好好地过完明天、后天……仿佛在我的书柜里有藏着一本我提前写好的回忆录,即便希望知道它真真切切地躺在那里却不愿去翻阅。
不由想起《逆转》里的一段话,以此结尾吧:
“我们所有人都不只害怕,我们也会因为害怕而害怕,而克服恐惧会让我们产生狂喜的情绪……现在我们安全里,之前的担心与害怕和现在的解脱形成的强烈对比,这种安全感会产生自信,这种自信就是勇气的源泉……
溧阳市彩虹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