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魏文侯派去攻打下中山国的乐羊,为何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符号化的人物,就像豫让一样,在历朝历代被文人们反复评论、吟咏?为了君主应该牺牲骨肉吗?乐羊此举在魏文候那里换来了什么样的回报?
答:1、乐羊为何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符号化的人物,就像豫让一样,在历朝历代被文人们反复评论、吟咏?
——简言之,乐羊面对了一个直到如今仍然是两难的伦理难题:在国家利益和父子亲情之间该如何选择?
①赞同乐羊的,认为他是“伏约死节者也”,既然答应了魏文侯要打下中山国,那就刀山敢上,火海敢下,儿子敢吃,但求完成任务,没有任何借口。
真君子,节操高于一切,宁死也要保住节操。乐羊作为臣子,节操就是为主君效力,不计任何代价。
②反对乐羊的,认为父子天伦是自然法,大于一切,易子而食已经属于泯灭天伦了,但乐羊这种情况,不是牺牲儿子来保全自己,而是牺牲儿子来换取功劳,这就尤其让人厌恶了。
2、为了君主应该牺牲骨肉吗?
——乐羊选择了牺牲骨肉,他的理由是:“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
意思是说,父子之情是私情,君臣之义是大义,在大义面前,一切私情都该让步。
3、乐羊此举在魏文候那里换来了什么样的回报?
——魏文侯对乐羊“赏其功而疑其心”,也就是说,虽然重赏了他的战功,但从此不敢信任他了。
(补充分享“乐羊”的一些事,以下源自孙皓晖《大秦帝国》——“.....春秋之世,乐氏的第一个显赫人物是宋国的大司马乐喜。大司马掌兵,乐喜能征惯战,在宋国争霸中功勋卓著,乐氏由此而名闻天下。后来宋国衰落,乐氏族人迁徙到了晋国,在晋国世家大族魏氏的领地做了“国人”,耕稼谋生。到了战国初年,乐氏又出了一个奇才,便是后来赫赫大名的兵家名将乐羊。这时的乐氏虽是“国人”,却是那种仅能温饱自立的平民农户,远非富庶世族,唯一比隶农优越者,是可以从军做战车骑士。这个乐羊聪颖厚重,少时将家中两车藏书反复揣摩,谈吐见识每每令族人称奇。乐羊加冠之年,恰逢魏赵韩三家分晋。魏氏刚刚立国,魏文侯广招才士,魏国一片蓬勃兴旺。乐羊感奋不已,便要从军立功。族老们大是嘉许,合族之力,为他打造了一辆战车与一副上好甲胄,又购置了两匹汾马,乐羊便做了魏国骑士。那时魏国正在开疆拓土,战事频仍。十年之间,乐羊以赫赫军功做了魏国上将军。
做上将军之后,乐羊的第一场大战是进攻气焰甚盛的中山国。中山国恰恰卡在魏赵燕秦之间的大河东岸山地,夺得中山国,魏国北可直通阴山,南可直抵淮水,无疑便成第一大国了。正因为如此,对中山之战成为当时天下瞩目的焦点。中山国惶恐不安,将在中山经商的乐羊的长子囚禁起来做了人质,派密使胁迫乐羊退兵。乐羊对来使冷冷道:“父子,私情也。邦国,公器也。为将者,岂能以私情之生死,乱公器之进退?”中山国君乖戾暴烈,立即将乐羊之子投进硕大的油锅烹杀;而后立即派特使赶赴魏国军营,声言送给乐羊一份最丰厚的中山礼。中军司马打开木匣,却是一只打造得极为精致的铜箍木桶,桶身赫然四个大字——乐氏肉羹。乐羊一惊,几乎昏倒,却硬是以惊人的定力扶住了帅案,平静地说了一句:“且盛一杯过来。”中山特使原以为国君所料无差,乐羊定会神志昏乱而无法统军。不料乐羊平静冷漠如常,大是惊悚,待乐羊坐在案前将一杯羹啜完,当场惊裂心胆,猝死过去。
消息传到安邑,魏文侯大是感慨:“乐羊为国若此,竟食其子之肉矣!”
站在旁边的丞相睹师赞却笑说一句:“其子之肉,尚且食之,谁人之肉又能不食?”
魏文侯目光一闪,默然无语。
待乐羊一战灭了中山国班师归来,魏文侯大封乐羊于灵寿之地,镇守中山,享万户之民。但是,魏文侯从此却对乐羊有了戒惧之心。乐羊深沉明睿,心知国君对自己有了猜疑,不动声色,接着得了一种需要养息的重病,交出兵符并遣散了族中私兵,请准魏文侯回封地养息去了。族人皆以为乐羊正在功业之时,大是不解,几位族老便来探询激励。乐羊笑道:“凡事成于一,败于二,况天有二心也?”从此深居简出,从来不过问国事......公忠能三才具备的乐羊,终其一生都未能获得魏文侯的信任,竟在长期郁闷中盛年死去,临终叮嘱子孙:'我葬灵寿,莫回安邑。'
......因了这块说不出的心病,乐羊之后,乐氏族人从来不在魏国谋求功业了。到得乐毅成了兵家名士,毫不犹豫地投奔了衰弱的燕国,而不愿留在尽管不断衰落却远比燕国强大富庶的魏国......”)
二、乐羊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反而被魏文候猜忌,魏文候不再信任乐羊的理由是什么?魏文侯和堵师赞的这段对话,体现出管理学上的一个经典难题:领导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既让下属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又能相信下属的真诚呢?
答:1、乐羊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反而被魏文候猜忌,魏文候不再信任乐羊的理由是什么?
——借用堵师赞回答魏文候称赞乐羊时的对话:“这种人连亲生儿子都忍心吃,还能有谁是他不忍心吃的呢?”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魏文候开始怀疑乐羊的人品,当一个人真的把领导的利益看得比亲生儿子的性命还重要的时候,这不但是别有所图,而且所图者大。
2、领导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既让下属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又能相信下属的真诚呢?
——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宗教感召力。只有宗教感召力才能让人心甘情愿地牺牲一切,包括财富、生命和亲人。
魏文侯肯定不明白这个道理,战国时代也没有几分宗教氛围,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
三、历朝历代对乐羊牺牲骨肉成就自己的功劳,尽管分成两派,一派赞成,一派反对,但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是围绕乐羊本人的行为作讨论。但熊老师从现代管理学角度分析出“如果说乐羊吃掉肉羹有什么过错的话,过错首先要算到魏文侯的头上”,简述熊老师的分析理由。熊老师借助分析此案例,告诉我们,作为管理者,即便采取的是不道德管理(魏文候的管理风格),为求效率,也应该注意什么?
答:1、但熊老师从现代管理学角度分析出“如果说乐羊吃掉肉羹有什么过错的话,过错首先要算到魏文侯的头上”,简述熊老师的分析理由。
①道德管理分为3种类型
现代组织行为学把道德管理分为3种类型,按照对道德的重视程度,依次是:道德管理、无道德管理和不道德管理。
②领袖必须考虑道德管理
如果说乐羊吃掉肉羹有什么过错的话,过错首先要算到魏文侯的头上,因为魏文侯作为领袖,道德管理是必须被考虑在内的。
③不道德管理只看结果
魏文侯的管理风格显然属于不道德管理,只看结果,过程可以不择手段。
(推荐人“连坐”责任——以下源自潇水《先秦凶猛》:“...... 乐羊感到眩晕,松软,像一块被军士们扔掉的擦车布。寒风掠过已经没有多少生气的中山城。乐羊知道,作为一介布衣而被推荐到魏氏家族驾下,花费魏家三年的物力,丢下战场将士的骸骨,异乡人的血液浇灌着中山城的野花。如果打不下中山城来,徇私而返,不但前途没了,连推荐他的人“翟璜”,也要负“随坐”责任。”)
2、熊老师借助分析此案例,告诉我们,作为管理者,即便采取的是不道德管理(魏文候的管理风格),为求效率,也应该注意什么?
①人或多或少都有道德感
不道德管理最常遇到的麻烦是:人或多或少都有道德感,一旦把下属逼入道德两难的困境,下属到底会怎么做,其实很难预测。
(如果乐羊忽然生出了缩高的心,中山国也就打不下来了。
但魏文侯事先怎么确定乐羊不会是缩高呢?)
②尽量避免让下属陷入道德困境
作为管理者,即便采取的是不道德管理,为求效率,也应该尽量避免让下属陷入道德困境。
(就算乐羊事先表态,说自己绝对不会因私废公,但谁敢保证他将来真的在战场上眼睁睁看着儿子的时候,就一定不会动摇呢?)
四、本文用到的材料及相关内容
1、《吴子兵法》
以战国时代的兵法大师吴起的名字命名的兵书,也叫《吴子》或者《吴子兵法》,和《孙子兵法》齐名,后世将这两部书合称“孙吴兵法”。
北宋年间编辑刊行了著名的《武经七书》,《吴子兵法》就是七书之一。
要论兵法的知名度,《吴子兵法》不如《孙子兵法》,但如果要论领兵打仗、独当一面的实战能力,吴起远在孙武之上,而且吴起的战功比孙武的战功来得真实可靠。
(关于孙武战功,以下源自孙皓晖《大秦帝国》——“...... 从那时开始,孙武做了吴国统兵大将。可是,孙武最辉煌的战绩只有一次,就是千里奇袭楚国,以五六万之众五战五胜,几乎要消灭了楚国。若非阖闾早逝,太子夫差与孙武不和,孙武也许还会有更大的功业。夫差即位后,生性恬淡的孙武便隐居了。”)
(关于吴起战功,以下源自孙皓晖《大秦帝国》——“..... 在魏文侯时期,吴起率领魏军与天下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战和十二次。魏国的疆土在吴起的铁骑下伸展了一倍还多,魏国成为最强大的战国。”)
2、《淮南子·人间训》
记载了乐羊事件。乐羊立了功,受了赏,却失去了主君的信任。
接着介绍起另一个人物,名叫秦西巴,情况刚好和乐羊相反。
3、《战国策》
乐羊事件,《战国策》里也有记载,细节略有出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