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作者: 制心一处_无为而无不为 | 来源:发表于2022-09-10 05:52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原文]

    将欲歙之①,必固张之②;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③,必固与之④。是谓微明⑤,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注释]

    1、歙:敛,合。

    2、固:暂且。

    3、取:一本作“夺”。

    4、与:给,同“予”字。

    5、微明:微妙的先兆。

    6、脱:离开、脱离。

    7、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指国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示人,给人看,向人炫耀。

    从第三十三章到这里,一直都讲如何知人,如何自知。这个道跟人的运气一样,有升有降,同时人事变异也非常之大,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没有永远好的,这个是自然的理。好比我们有走运不走运,走运的时候要乘势往前冲,倒霉的时候要收藏一下的,所以人事变异这都是很自然的。这一章开始谈道的用了。

        道的用就是要顺着物情、物性、时势这三者所构成的理去行事。能够这样做,就可以看到事物发展最微妙的地方,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作为,什么时候要停止。这就是智慧。一个东西,你只要利用它自然的势,就好比学太极拳时候的四两拨千斤。他的势来了,你不要硬碰他,只需借势使力,他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这是权术,也是自然之理。

        首先讲欲抑先扬。我们压一个东西的时候就知道,压下去之前一定要把手先举起来,这样才有力量。“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歙”是收敛的意思,“必固”是一定必须的意思。这里是说你预备要收敛他的话,必须要先把它张开。譬如吃饭的时候你要嚼这个东西,就要先张大嘴,只有张大嘴才能压下去,这就是因物之势。又如天地之间也是一呼一吸,你要吐出气来,就得先吸进去;你要吸气的话,就必须把气吐出来,这就是一呼一张。万物无不在一开一合,一吸一张,统治者了解天地之道之后,只要顺时顺势,就能成功。假设你不顺时顺势,那么就会违反自然。就像种田你不能冬天种,而要等春天来,这就是乘时;国家乱极的时候,大家求治,民心求治,你乘机而起,这就是顺势。圣人深知此理,所以只是顺时顺势,应势而起,这就是时势造英雄。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春天要来的时候,万物张开,花也要开了,草也要长了,但前面必须先有一个冬天的酝酿。冬天的时候天气变冷了,阳光也少了,水也少了,树叶掉光了,你为了保护自己就先收缩起来,这一收缩为的是等着春天的张开。整个自然界的循环就是这样,你要使它弱,必然先要让它强。就像太阳中午时候升到高处,接下来会慢慢下落;月亮到了中秋的时候,一定要开始缺了。所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的道理。人也是这样,在断气以前有一个回光反照,突然间精神好起来了,这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盛极必衰,这是毫无疑问的。好比说法国在路易十四的时候真是如日中天,路易十五时候就乱了,到路易十六就上断头台了。中国清朝最强盛的时候是在康熙乾隆的时候,以后就越来越衰败了。盛极必衰,《周易》最后一卦是“水火未济”,就是这个道理。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天下的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万物发展到了极点,一定会返回来;当它返回来的时候,这就是个势,你能不能利用这个势,是非常要紧的。真正了解这个以后,你乘着这个理,用它的势来治这个弊,这就叫做因势利导。天下乱极的时候,有一个人出来领导众人,很快就成功了,这就叫因势利导,当政的人对这些东西非懂不可。《左传》里头记载了一件事情,春秋时候郑武公娶了个夫人叫武姜,武姜生大儿子的时候正好还在睡梦中,把她惊到了,所以她很讨厌这个儿子,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寤生。后来再生一个儿子叫段。武姜很爱这个弟弟,于是就跟她的丈夫要求把段立为世子,郑武公不同意。武公死了以后,庄公即位了。武姜要求给段封一个很险要的地方,庄公说很多人都死在那;武姜又要求给他封一个很大的地方,庄公答应了。这时国家好像有两个君主似的,有个大臣进谏说“国不堪二”,于是郑庄公说了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果然武姜勾结这个小儿子就来作乱,可庄公全都准备好了,马上出兵把弟弟给打败了。做哥哥的应该好好教导弟弟,可庄公并不,他等着弟弟自取灭亡,这就是“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聪明的人能观察事物发展的趋势,预先看到必然的事情要发生,这就是见微知著,也叫做知几其微。从那个最微细的地方,知道最显要的事情。就像开关一拨,全体灯都亮了,开关就是“几”。

       王弼注说:“将欲除强梁去暴乱,当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为大,以除将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张令之足,而又求其张,则众所歙也。与其张之不足,而改其求张者,愈益而己反危。”除暴安良也要遵照前面所说的几点去做。物极必反,乱极必治,“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些不择手段的强梁必然走向灭亡。你不必费那么大事,拿着刑罚来处理。他不是要张大吗?你就让他尽量地扩充,最后“则众所歙也”,大家自然会要让他收敛的。这就是先扬后抑。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个问题你说是权术也好,是治国之道也好,不管怎样,柔弱胜刚强。最弱的事物莫过于水。一滴一滴的水可以穿石,可以让钢铁腐烂,可以使最刚强的东西变坏,所以说柔弱胜刚强。最刚强的东西最容易折断,一个硬东西一掰就碎了,所以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花木上成熟的枝条最容易折断,嫩枝子你怎么折都没问题。中国五千年来多少次受异族侵略,但到最后异族在哪里呀?异族都找不到了。一百五十年来我们接触到西方了,这个接触对东西方都是个大冲击。一方面吸收了很多好处;一方面我们也在影响西方。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鱼生活在深水里,不能脱离深水,如果离开了水很快就会死。我们说“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龙一定要在深水里头,它若是在浅水里,连小虾米都欺负它;老虎只能在深山中生存,要到了平地上连狗都欺负它。为什么?因为那不是它们生存的地方。

         国之利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国策。怎样才能立国?这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现在台湾把所有利器都亮出来了,今天买潜水艇,明天买各种兵器,不断要搞外交,不断要求进联合国,这不是招打吗?人家卖军火是为了发财,我们买了这么多军火有什么用,难道他等着我们军火都丰盛了以后再打我们吗?所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你买军火也别张扬,办外交就秘密地办,不要到处宣传。利器是于国家有利的东西,“唯因物之性,不假刑以理物”,因着物的性,不要拿什么东西用什么刑法,使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就可以了。台湾每年花多少钱去办外交,我们不能够想象。他拿钱买通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小国,这国家比台北市还小,比台北市人口还少,买来以后大肆宣扬,又有一个国家承认我们了。其实这个国家是拿钱买来的,这冤枉钱不知花了多少,所以造成了政府财政赤字非常严重。

        当法令如毛的时候,大家都要钻孔子。如果我们各安其事、各安其理,这样就很简单了。治乱世用重刑,唐太宗“贞观之治”期间,监牢里没多少犯人。过年的时候,把犯人放回家去过年,过完年他们都自觉回来了,这就是真正会治国家的人。现在我们把刑犯都锁起来,结果监狱看守受囚犯的贿赂,把囚犯放跑了,你看这刑法有什么用?这是不适合现实生活的。

        以上讲的是一些自然的道理,用于政治上面就成了权术。权术也必须要有道,否则就会失败。政治就是管理众人的事,最要紧的是守弱、待变、知几三个条件。守弱就是谦虚,自己谦虚了,别人不觉得我们是个强人,那么,人人都愿意帮你的忙,大家都来保护你。知几就是知道事情发生的关键,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要慢慢等待。这样就能做到“四两拨千斤”,用一点点力把千斤力都拨掉。这三个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都是反其道而行之,政治就是反其道而行。

        利器不能示人,因为民多利器,国家就乱了。孟子说:“上下交争利,则国危矣。”统治者跟人民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乱了。反之,如果人民知道太多,机心技巧无所不至,那么国家也不能安定。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将欲除强梁,去暴乱,当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为大以除将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张令之足,而又求其张,则众所歙也。与其张之不足,而改其求张者,愈益而己反危。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利国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形以理物。器不可睹,而物各得其所,则国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国,则失矣。鱼脱於渊,则必见失矣。利国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未嘗與之而遽奪,則勢有所不極,理有所不足。勢不極則取之難,理不足則物不服,然此幾於用智也,與管仲、孫武何異?聖人之與世俗,其迹固有相似者也。聖人乘理,而世俗用智,乘理如醫藥巧於應病,用智如商賈巧於射利。

    柔勝剛,弱勝強。

    聖人知剛強之不足恃,故以柔弱自處。天下之剛強,方相傾相軋,而吾獨柔弱以待之,及其大者傷,小者死,而吾以不校坐待其斃,此所謂勝也。雖然,聖人豈有意為此以勝物哉,知勢之自然而居其自然耳。

    魚不可以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之為物,非有爪牙之利足以勝物也,然方其託於深淵,雖強有力者,莫能執之。及其脫淵而陸,則蠢然一物耳,何能為哉?聖人居於柔弱,而剛強者莫能傷,非徒莫能傷也,又將以前制其後#3,此不亦天下之利器也哉?魚惟脫於淵,然後人得制之。聖人惟處於柔弱而不厭,故終能服天下,此豈與衆人共之者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bm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