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考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必看的一篇万字考研经验贴

考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必看的一篇万字考研经验贴

作者: 一往文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6-08 18:26 被阅读0次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经验来自19年考上人大古代文学专业的简斋学姐,事无巨细、条分缕析,考人大的方方面面在这篇文章里都讲到了。考人大古代文学的小伙伴不要错过。

2018年3月17日,我在自己的小本本上郑重写下了“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2019年4月4日人大研招网出拟录取名单,一切尘埃落定。大半年来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并不敢以“过来人”身份自居,只愿这篇经验贴成为你汲取能量的三千弱水中的小小一瓢。

基本情况介绍

(一)其人

本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今年一战跨考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初试成绩如下:政治68,英语一64,专业课一文学基础109,专业课二中国文学史122,总分363,和另一位同学并列第六,复试第五,综合成绩第六拟录取。和其他学校400+的大神相比,这样的成绩显然算不上辉煌,但对于我这样的三跨考生来说,也还算是差强人意。在这看似凄惨的成绩背后,其实也能看到某些闪光点,例如今年专业课二上120的只有两个人,谁能想到122分就已经是今年人大中国文学史最高分了呢;又例如,两门专业课总分最高238分,紧接其后的便是包括我在内的一大堆231分,人大老师给分之吝啬,可见一斑。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有在本校华师大中文系进行辅修学习,不过大家都心知肚明,主修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辅修了,辅修中文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引我进入文学专业的大门,走马观花式地遛一遍,至于考研嘛,辅修作用还是微乎其微的。 

(二)其校 

择校方面我主要看的是考试科目和历年报录比,这也是大家对一所学校最直观的认识。我当时的择校标准非常简单,凡是在考试科目中有“文学评论与写作”的统统被我排除了,华师大更是简单粗暴,其中一门专业课就是“作文”。主要是我进入大学后作文基础几乎为零,在我看来写作这种东西是极其需要天赋的,短时间内提升分数比较困难,判卷主观性太大,自己复习起来也完全没底,相比而言人大纯考文学小综合(不考语言),毕竟大多是相对客观的文学史知识,复习起来会比较有把握。

报录比方面,人大“研究生招生网”的“相关下载”一栏会有每一年的统考报名录取统计,但只能看到每个学院的整体报录比,具体各个专业情况没有公布。例如文学院(学硕)17年是456:43(10.6:1),18年是563:40(14.1:1),今年学硕报名人数还不知道,录取人数通过拟录取名单可以知道是54人。具体到古代文学专业,16年院线365,复试进12录6;17年院线360,复试进14录8;18年院线360,复试进9录7;19年院线360,复试进9 录9。可以看出人大院线比较稳定,如果考到365基本可以稳进复试了。

公共课复习

最常见的说法是公共课成绩差距不大,拉分要靠专业课,这种说法显然不适用于我。我比初试第一的同学低15分,而这15分不在专业课,我和第一名的专业课总分一样,恰恰是公共课足足比第一低15分。回想起来,整个备考期间我也确实没有花太多时间在公共课上,最后的分数也自然不太好看。因此这一部分我就简单谈谈。

政治我全程用的肖秀荣那一套,这也是绝大多数考生的选择,后期自己还买了徐涛和腿姐陆寓丰的一些资料,客观题可以用题海战术,多做题,至于主观题肖四肖八肯定是要尽量背的,看看人家的答题思路,记住一些万变不离其宗的“套话”,说不定就用到了。 

英语主要是单词、阅读、写作这三大块,单词要坚持天天记,一轮一轮地记,可以手机上记,也可以买本单词书,我用的是新东方的绿皮书,书看着厚,但排版比较宽松,字体大小合适,看着不会累人。阅读方面历年真题足够了,第一遍可以用铅笔做,或者答案另外写在其他地方,一套真题大家可以分解开来,我当时是第一天做阅读,第二天做完型、翻译和新题型,第三天对答案,同时大致浏览一下作文。真题很宝贵,不要做得太快,后期可以留下2—3套,调整好时间,在考前给自己来个模考。作文我准备的比较晚,11月份买的王江涛作文书,当时计划大小作文各背10篇范文,后来勉强算是背下来了,虽然没有到滚瓜烂熟的地步,但对于写作肯定是有帮助的,尤其是一些张口就来的“套话”,可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作文。分享一个背作文的小方法,自己读出来用手机录音,睡前听几遍(利用琐碎时间都可以听),第二天早起再大声朗读,然后晚上尝试默写,亲测效果不错。

专业课复习

626文学基础:

(一)考试范围 

俗称小综合,不考语言,具体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重点在欧美文学,16年题型改革之后没有考过东方文学)、文学理论(包括西方文论)。 

(二)参考书目 

在“精”不在“多”,首先我本身是跨考生,和本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相比我们的劣势显而易见,想要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与其粗略翻看十本书,不如精细地啃一本。其次文学基础考察范围大,但考得并不深入,所以大家看书要学会抓重点,把书读薄,尤其是越到后期时间越紧张,一定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刀刃上。我当初也是看了许多前人写的经验贴,渐渐发现最核心最关键的无非是那固定的几本,对于其他可看可不看的书,我统统选择不看,总之我看书就一个原则,精简加适当补充。 

下面是我复习期间精看的书,总共十本: 

《中国文学史》四卷本,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有上下两册,欧美文学部分),郑克鲁,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童庆炳 

此外我也买了每一科对应的辅导习题集,不过后来发现对自己帮助并不大,重点还在于记忆背诵。至于西方文论,我买过马新国的《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杨慧林的《西方文论概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学理论本身已经很抽象了,西方文论更是不知所云,看了一部分后发现真的看不进去,于是果断放弃了。其实在文学理论部分也会涵盖西方文论的重点内容,毕竟西方文论在整张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是相当低的,和文学理论相比,西方文论出现的概率也很低。研究历年文学基础真题,发现有些考点会重复出现,例如对“崇高”的名词解释,人大真的喜欢不厌其烦地考。总之文学基础这一门,如果说硬要放弃某一科,我会首选西方文论,尤其是对于跨考生。 

人大文学基础的题型设置包括名词解释10*5分,论述8选4*25分,总分150分,包括古代文学两道,现当代文学两道,外国文学两道,文论两道,因为我重点看的是文学史,所以古代文学两道都选了,“试论南朝文⼈群体的活动特征及文学史意义”以及“靖康之变对宋代文人创作的影响”,可以发现今年的考题更加灵活综合,我们不能直接从袁四本中找出答案,而是需要灵活调动既有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语言,才能形成条理清晰、言之有物的答案。

(三)复习规划

 1、暑假之前:粗略通读,心中有数 

暑假之前总会被各种各样的琐事缠绕,但文学基础要看的书较多,范围太大,所以还是应该尽早准备。我的建议是每天可以同时看2-3本书,因为只看一本容易很容易疲倦,不同的内容可以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新鲜感。这段时间的看书可以完全当成看小说,第一遍细看目录,先要掌握整本书的整体框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把书上的内容从头到尾过一遍,过一遍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几乎什么也记不住,没有关系,按照自己的看书节奏,再过一遍,不断加强自己对书本内容的熟悉程度,同时在看书过程中也要不断思考总结前后知识点的衔接之处,例如章节与章节之间的相互关联,此一时的文学现象对彼一时的文学现象带来的影响,诸如此类,自己在看书过程中主动思考,将有助于下一阶段的理解性记忆。 

2、7月—10月上旬:勾划重点,整理笔记 

暑假是大家备考的黄金时期,如果决定了考研,那么请务必不要让其他任何事情占用自己宝贵的时间。当初我本专业强制要求在暑假进行2个月的专业实习,我直接回家托人找关系开了相关部门的实习证明,十天后回到学校,在宿舍开始了正式复习。可能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复习,我觉得地点都不重要,关键是要自己习惯一种特定的复习环境,例如我选择在宿舍,书架上是满满的一排复习用书,打开台灯,拿出书本,拉近椅子,就能很自然地进入看书状态。 

对于文学基础的复习,这一段时间我大部分工作其实还是在重复上一阶段的复习方法,那就是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看书,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始梳理各个章节的重点内容,随便翻开某本书的某一章节,你应该知道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合上书后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等进行简单的介绍说明。对于文学基础我不建议自己专门花时间整理笔记,后期我试图整理一份自己的笔记,但是发现内容驳杂,实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份工作。 

直接购买往年学长学姐们的优质笔记或者辅导机构的资料是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节约大量时间,这些购买的资料也都是以各种文学史教材为依托,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精简和补充,更加有助于记忆,同时自己也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和完善。我去年买的文学基础资料比较驳杂,有来自学姐整理的电子版笔记,也有考研机构的复习资料,泥沙俱下,有的看得很省心,确实提升了我的复习效率;有的也比较糟心,总之从外界购入的资料都需要经过我们自己的二次消化才能形成一份个人的专属笔记,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考研更是如此。 

3、10月下旬—初试:理解性记忆 

前期各种准备工作都是为了最终的记忆服务的,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知识装进脑子!文学基础要记的内容实在太多,死记硬背根本不可能,必须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学会发掘书本中的“套话”,有时一句话可以成为多个问题的答案,例如”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这句话显然可以四处套用。但有些顽固的知识点是你不得不死记硬背而又硬是背不下来的,尤其是一些最基础的名词解释,诸如“大历十才子”、“九叶诗派”、“七月诗派”,不要求你写出全部人名,但是至少也应该写出3—4位代表作家吧。类似的这种知识点可以自己单独写下来,专门抽时间集中记忆,要知道不存在记不住的知识点,只是因为你没有用尽全力去记。

851中国文学史:

(一)暑假之前:带着兴趣通读 

文学史是重中之重,考试范围和参考书目就不用说了。当时巧的是我的辅修课程也正好在上中国文学史,因此袁四本我买得很早,也是最先开始看的。第一遍还是小说式地通看,历朝历代,重要作家作品,做到心中有数,其实初试期间不一定非要看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你能记住文学史中出现的佳句佳篇,应付答题已经绰绰有余了(我直到复试才认真过了一遍作品选)。对于跨考生来说看第一遍应该是十分有趣的,那么多丰富的作家作品一一展现在你面前,总有适合你的梗等着你去发掘。 

我当初就特别无聊,看到汉代文学的时候在小本本上记下了一长串的人名,诸如“焦延寿”“王延寿”“张延寿”“辛延年”“李延年”,类似的取名简直不能更多好吗,于是开始惊叹汉代时期人们对于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愿望的强烈渴慕。再例如,杜甫之后产生了一大堆小迷弟,宋代诗人苏舜钦和明代编印《清平山堂话本》的洪楩都字子美,这可不巧了吗。我想说的是,看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似好玩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的知识点,这些都是我们备考期间的乐趣之一,对于跨考生来说更是如此,我现在还记得自己当初看文学史的时候好几次忍不住笑出了声,现在想想也不知道自己在乐啥,总之初读文学史,你会发现它真的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二)7月—9月:耐心整理笔记 

文学史很有必要自己整理笔记,建议最好手写,不要用电脑敲字,手写更有助于思考与理解,当然这都要因人而异。我当初是买的最厚的开本最大的那种笔记本,记完文学史后还记了古代文论的内容,刚刚好写完一个本子。我是以袁四本为核心框架,挑各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记,也就是说把袁四本浓缩为一小本,方便后期记忆。我的方法是在每页纸的右侧留下3/10的空白内容,用铅笔画一条直线隔开,留白部分是为了后期的继续补充和完善。同时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进一步突出重点,让自己的笔记层次分明,我笔记主体是黑色,重点内容会用红色标出,例如画框,画五角星符号,都是可以的,而后期补充的内容则是用的蓝色。 

笔记补充完善的来源之一是其他版本的文学史观点,之二是知网论文,之三是购买的其他资料和笔记。就我而言,知网论文基本没有怎么看,主要是觉得上面的文章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甄选工作反倒浪费时间,后期粗略地翻了翻了其他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例如复旦大学出版社章培恒版(“人性论”贯穿始终)、上海古籍出版社郭预衡版,南开大学出版社罗宗强版,这些我都没有购入,直接从学校图书馆借的,遇到一些袁版没有提过的观点甚至意见相左都可以记下来,答题的时候作为补充,使自己的观点阐述更加全面合理。 

(三)10月—初试:理解性记忆 

文学史的记忆最常见的是以时间为线索,纵向梳理历朝历代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同时也可以横向上以具体的文体为线索,梳理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演变形态,说白了,横也是记,竖也是记,差别不大,两者交叉记忆,可以在调动知识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文学史的记忆是论点和论据的结合,论点即主要观点,它需要丰富的论据来加以支撑说明,论据从哪里找,其实就是现成的佳句佳篇,以及在古代文论中出现的前人经典定评,如果只有论点,答案会显得干瘪瘪,没有说服力,适当引用诗词名篇或者前人评价,可以使你的答案更加饱满有生气,做到有理有据,这也是文学史中不得不死记硬背的一部分。 

顺便谈谈古代文论,我用的是张少康那本教材,书不算厚,内容也很浅显,基本不存在阅读困难,通读几遍后跟文学史一样,自己把重点内容整理下来,尤其是对于书中常常提到的重要批评著作,例如《毛诗大序》、《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等,出自其中的经典评论最好都能记住一两句,答题时加以运用,肯定是加分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人大初试的名词解释中有一个“《文镜秘府论》”,大部分考生应该都没有答上来,我是依稀记得在古代文论中看到过,大概回答出了其作者是唐代时期的日本僧人空海。总之不要小瞧了古代文论,其中会有很多隐藏考点,况且古代文论也是人大古代文学的研究方向之一。 

针对专业课再谈一点,考试的时候我们需要在3个小时不间断地大量书写,人大答题纸有12页,文科答题原则向来是能多写就多写,不是说写得越多分就越高,最起码要给老师一种“这小孩儿还挺能写”的印象,同时也要看分答题,不要过多纠结名词解释,那种一看就很偏的,你不会,别人也不会。论述题需要敞开肚皮写,我当时写得手发酸发痛,越写到后面字就写飞了。建议大家在考试前几周可以适当练练笔,锻炼自己的“写字能力”,关键要在短时间内写得快速、工整、字迹清晰,内容还要有理有据,面面俱到。

复试

(一)基本设置与流程 

人大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专业课笔试100分,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150分,英语笔试50分,英语面试50分,总分350分,有任何一科不合格不予录取。专业课笔试在上午8:30—10:30进行,每年的题型都不固定,今年是4道简答*10分以及2道论述*30分,整体看来考得比专业课二更加基础,其中第一道简答“关于《诗经》的出土版本”属于文献学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我基本为零,于是一开始就果断放弃不做。很多高校古代文学专业在复试时都会涉及到文献学的知识,可以在闲暇之余翻翻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 

专业课笔试做完后中间没有休息时间,10:30—11:30紧接着考英语笔试,20个单选(辨析词义),500字左右的中译英,以及一篇作文(相当于考研英语大作文),单选难度稍大,总体难度不大,关键是时间很紧张,题量比较大,后来我也得知真的会存在英语笔试不合格而刷人的情况。但英语关键又在于平时积累,所以对于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同学,真的越早准备越好。 

下午是英语和专业课面试,面试顺序就是初试成绩排名,这样一来越到后面的同学可能会越没有底气,但是不要怂,复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心理战。英语面试和专业课面试是在同一间教室,面对的是同一批老师。面试老师一共有5位,首先是英语面试,先来一段精心准备好的自我介绍,然后抽题回答问题,老师会在你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一个问题,我当时回答完追问后,老师还问了一句“你最喜欢的古代诗人”,我回答“苏轼”,老师们相视一笑,没办法,苏轼作为大众偶像早已深入人心。 

紧接着是专业课面试,首先也是抽题,抽二选一,我当时回答的是“唐传奇对后世的影响”。答完后进入自由问答,老师们会根据你的回答层层深入地追问,一个不小心就可能给自己挖坑。对于跨考生,最常问的是“你为什么要跨考”,“你本科期间读过哪些与古代文学相关的书”,类似的问题一定要提前准备好。关键是面试过程中老师们都很严肃,面试氛围一点都不轻松,遇到自己答不上来的问题也不要怂,一定要坦然面对,有句话咋说的,“脸上笑嘻嘻,内心……”,老师们都很会怼人,我们做学生的还是要努力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也是考察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方式之一。 

(二)我的辛酸复试之路 

今年人大的复试时间是3月9号,是34所中第二早复试的学校(第一早是哈工大),然而文学院出复试名单的时间拖到了3月4号,这对于低分进复试的同学尤其不利,我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回忆我的复试之路,简直是一把辛酸泪。 

当时初试成绩出来后,我每天都在“进复试“与”不进复试“之间纠结徘徊,去年校线355,结果院线涨到了360,于是我担心今年院线会涨到365,这样一来我就无缘复试,就算侥幸进了复试,低分被刷的可能性也很高。总之我做不到静下心来准备复试,就开始加入各种调剂群,关注往年文学调剂的相关信息,尝试填写一些学校的预调剂系统,浪费掉了宝贵的复习时间。3月4日文学院出复试名单,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仿佛大梦初醒,上一秒是说不出的激动与欣喜,下一秒则陷入了深深的恐慌,毕竟没有好好准备,内心慌的一批。 

在这之前我会翻翻朱东润的《作品选》,在短时间内又把袁四本过了一遍(初试结束后就没有碰过它了,再看发现又生疏了不少),还有在一往文学买的复试资料(上下两册),以及自己的辅修毕业论文(虽然写的不好,但好歹是自己的东西),准备好英语自我介绍和几个最常问的问题,就这样十分忐忑地进京了。这里我想说的是,对于那种初试成绩在复试线边缘上试探的小伙伴们,肯定要做到复试和调剂两手抓,但是千万不要过于注重调剂,别让自己淹没在调剂的信息战中而失去准备复试的宝贵时间。 

3月7号我到了北京,当天下午中国矿业大学给我打电话让我14号去参加调剂复试(之前怕自己没书读就填了几个学校的预调剂系统),算算时间也刚好,当时就打算人大复试完了直接去徐州。8号报道,9号一整天复试,上午的笔试除了英语时间比较紧张整体做下来感觉还可以,属于越考越坦然的状态,然而下午的专业课面试简直给了我当头一棒。一开始进入教室就十分紧张,之前背过无数遍的自我介绍说得不太顺畅,英语抽题也回答的不太好,尤其到后面的专业课面试自由问答环节,跨考生的劣势十分明显,文学基础知识储备是个很大的问题。 

当时自己还想谈谈辅修毕业论文,结果被老师质疑看的书太少,不能仅凭一个诗人的集子就试图对该诗人展开研究。我的专业课面试怎糟糕二字了得,老师们几乎全程黑脸,现在还记得其中一位老师眉头紧锁,唉声叹气的情景,一度以为这次复试会成为我的终生阴影。面试结束后走出教室,当时天是灰蒙蒙的,我坐在附近空地的椅子上,真的是有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又硬生生给憋回去。后来问了一起复试的其他小伙伴,发现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老师们普遍不会给学生好脸色。总之在复试环节等待着你的是未知的老师,或许待人亲切,或许全程黑脸,都有可能,无论怎样自己都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人大体检完后又去参加了矿业大学的调剂复试,矿大笔试是写一篇文学评论,几乎从来没有涉猎过文学评论的我真的瑟瑟发抖。面试会放一张试卷在你面前,上面写好了本次面试的所有问题,有的选答,有的必答,自己按照题号依次回答就好。所以整个面试流程就很诡异,学生根据试卷题目回答问题,对面的老师们几乎全程不用讲话,师生互动基本为零,这种考查方式对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要求比较低。 

我除了没有在研招网上参加正式调剂外,几乎是把考研途中的全部流程都走了一遍。从矿大回校后,得知有人陆陆续续接到了人大的死亡电话,而没有接到死亡电话也就表示被录取了。回想自己糟糕的复试表现,我想不出任何一个我足以被人大文学院录取的理由,等待的时间越长,我也开始愿意相信自己被人大录取了。那段时间简直心力交瘁,每天都在考研帮、QQ群、微博微信之间来回切换,生怕自己错过了任何风吹草动,直到4月4号,人大研招网出了第一批拟录取名单,我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

其他问题

(一)本科出身 

很多人会纠结本科出身的问题,遇到好几个学妹问我“双非出身考研难度是不是更大”。但其实双非考研成功的例子也是不计其数,只要你够努力,够优秀,出身都不是问题。具体到人大,复试的时候老师们是知道你的本科学校的,据我所知今年进人大复试的全是来自211、985学校的,所以报考人大的双非同学们都死在了初试。总之努力提升自己的初试成绩才是真理,进入复试大家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时考察的也是你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本科出身是极其次要的因素。大家要相信学校越好,越公平,越不会歧视本科出身。 

(二)复习计划 

暑假之前,专业课可以尽早准备,尤其对于跨考生,先小说式地粗略通读,掌握基本内容,英语单词坚持每天记。 

7月—10月,对所有科目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公共课可以9月开始准备。我当时准备了一个小本本(就是某宝商家最喜欢赠送的那种),纵向写每天的复习任务,横向写日期,然后用直尺画好网格线,完成一项任务就在小格子里画勾。 

附上我考研后期也就是冲刺阶段的计划安排,仅供参考: 

6:00—6:20 起床,洗漱 

6:20—7:20 背英语作文or背肖四肖八 

7:20—8:00 记单词(新东方绿皮书),吃早餐(一杯藕粉,几个小面包) 

8:00—11:00 文学史,整理笔记 

11:00—12:30 午餐,其他娱乐活动 

12:00—13:00 午休,保证下午的精力 

13:00—17:00 古代文论,现当代,外国,文学理论 

17:00—18:30 晚餐,其他娱乐活动 

18:30—19:30 洗头洗澡 

19:30—20:30 政治 

20:30—11:00 英语 

11:00—11:30准备入睡 

写在纸上的计划安排是美好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要真正落实是比较困难的。事实证明,我也的确没有做到每天都按时按量地完成任务,但是最起码能做到每天学有所获。我最特殊的一点是全程在宿舍复习,其他两位室友都不考研,大家在宿舍都很安静,我也要感谢她们给我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想吃外卖的时候她俩也会帮我从食堂带饭。我早起的时候室友都还在熟睡,为了不打扰她们同时方便自己读出声来,我会带上书跑到宿舍顶楼铁门外的楼梯处,铺上一块坐垫,坐在上面朗读背诵。冬天早上很冷,我提前买了一套超级无敌厚的加棉睡衣,穿上就跟一头熊一样笨重,头上还要缠上一圈围巾,不然耳朵冻得受不了。每次读完回宿舍我都是一路狂奔,生怕自己奇怪的装束吓到楼层里的其他小学妹。反正到了冬天各种装备都要备齐,那会儿正是冲刺期,自己怎么舒服就怎么来,一切都是为了使自己达到最佳备考状态。

(三)心态问题 

但凡决定了考研,一个人的战争就拉开了帷幕。人是情感动物,焦虑是无法避免的,关键是要学会自己调节情绪。我本身是很不自信的,也极其容易焦虑,当时几乎每天睡觉前都会胡思乱想,“万一考不上怎么办?”“我这大半年的努力付之东流了怎么办?”“简直无颜见江东父老啊!”“如果选择考本校本专业,我肯定稳上啊!”每一个考研人的内心活动那叫一个丰富啊,不过只要你专心投入学习,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让自己焦虑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质保量努力完成每天的复习计划。注意千万不要和别人比较,每个人的知识基础、复习进度都不一样,即便是考同校同专业的也没有可比性,不要让别人的复习进度对自己产生干扰。我备考期间是完完全全地孤军奋战,压根就没想过要找一个所谓的研友共同学习,当然这也要因人而异,有人享受独自学习,有人更喜欢和小伙伴共同进步,不管怎样不要受到别人的消极影响就好,同样的,自己也不要去干扰他人。 

学习累了也可以给自己放个假,和家人朋友们聊聊天,散散步,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都有助于我们保持心情愉悦。考研是很重要,但也不能让自己成为考研的奴隶和机器,不要因为一次考研而把自己折磨得“形销骨立”。当时我们辅修班上跨考文学的还有其他几个妹子,也有跨考其他专业的朋友,彼此之间会互相倾诉备考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互相加油打气。还有千万别忘了,当你累了走不动了,转过身,父母永远站在我们背后,他们的支持与鼓励也永远是我前进路上的动力之一。但也应该知道,考研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袁四本在讲王维的时候提到了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人若能享受孤独,寂寞也就是一种美了”。 

(四)身体问题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家在用功读书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身体健康,不要因为考研拖垮了身体,如果最后还没有考上那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我在这里简单谈谈我在备考期间遇到的一些身体方面的问题。首先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久坐,从早上七八点坐到晚上十一点,一开始真的会坐不住,脚肿,腿肿,腰酸背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大家坐累了可以站起来走走,活动活动,舒展舒展筋骨。其次是脸上冒痘,这对我而言是家常便饭,但我并没有熬夜的习惯,和其他夜猫子相比我的入睡时间算是比较早的,好在冒出的痘痘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没几天自个儿就消了,这个问题不大。第三是肩膀酸痛,僵硬,不怕你们笑话,我后来肩膀痛得难受就在淘宝上买了一款中老年人按摩器,形状类似披肩,插上电自动按摩,严格来讲不是按摩,类似于一种锤击敲打,按完后的确会舒服不少。现在我和室友还会经常使用,不得不感慨一句,我国当代年轻人的身体状况着实堪忧。 

第四是女生们会比较担心的问题,考研期间会不会变丑变胖。变丑是不存在的,顶多皮肤状况不太好,化好妆穿好漂亮衣服谁还不是精致的小仙女呢?至于变胖,因为久坐可能导致脂肪堆积,大腿变粗是有可能的。我本身就是梨形身材,决定考研后真的超级担心自己会越坐越胖,后来证明担心是多余的,就体重秤上的数字而言可能是胖了几斤,不过外表上是完全看不出来的。再说了,等到你成功考上研究生,哪里还会有心思去想那胖出的几斤肉呢。我平时是基本不运动的,如果大家有跑步运动的习惯当然更好了,还是那句话,找到自己最舒适的状态就好。

最后,祝愿各位2020年考研的小伙伴们“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考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必看的一篇万字考研经验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cl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