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领导布置了扫描任务,需要把纸质文件搞成pdf,正好不久前其他同事搞过,但自己没有亲自操作,不是特别有信心。处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开始不耐烦了,想把那几张扫描图片搞到桌面上,然后再在电脑上整合。但是那一刻,觉察到了自己的不耐烦,看到那个“用熟悉的方法做事更舒服”的感觉,大脑也开始了理性分析:如果只是这一份文件也就算了,可是后面还有三份文件,都要这么复杂地搞来搞去吗?还是要学会这个新技术才能节约时间啊!于是我克制住心中那份寻求舒适感和熟悉感的欲望。研究了一下,果然,问题解决!内心升起愉快感,这是自己创造出的愉悦。
晚上要老二刷牙,又开始哼哼唧唧。说服教育无果,用闪光的杯子吸引无果。小家伙软硬不吃,而且看样子暴风雨情绪已经在酝酿之中。如果是平时,我肯定也开始较劲了,翻白眼,甩脸色,冷暴力,放狠话。但是今天,我同样觉察了一下自己的那份不舒服,问自己:这一次不刷牙会怎么样呢?较劲儿能解决问题吗?
想了想,我放弃了努力。算了,不刷就不刷吧。后来情绪平复之后,又利用给他喝水的机会,让他用力漱了漱口。虽然牙没刷,但是我的心情没有被破坏,也免了一场亲子冲突。或许下次还可以再试试其他更好的方法,既能不生气,还能让他刷牙。
之前在听李松蔚老师课的时候,他讲到一个父亲的无奈。那个父亲面对着十几岁的儿子,还像对孩子小时一样,充满耐心地讲道理,一遍一遍地讲,但是对面的孩子已经压根不听了。李老师提到这个父亲需要发展新的方法来应对孩子。
当时的时候我对这个父亲很是不解,怎么这么不能发展自己呢?但是结合到自己身上,我突然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很多时候,知道总是比做到更容易,维持总是比改变容易。
记得之前看丹尼尔卡尼曼《快与慢》,具体内容记不清楚,重点记住了人的大脑有两个决策系统,一个是基于经验和习惯做出的自动反应系统(系统1),这个系统反应特点是“快”,但往往不够理性。而“慢”系统(系统2),则是基于理性分析做出决策。因为大脑的节约本能,我们常常会根据系统1而采取行动。哪怕很多时候基于这个系统做出的行动,已经不能应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我们还是很难调用系统2,改善自己的应对方式。(可能“感性脑”和“理性脑”也是这个理论的形象说法。)
跟同事分享自己的觉察,她说,这个是路径依赖。精准了!
看来,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挑战,都可以提醒自己:不要总是按照系统1的剧本来行事,觉察并尝试新的做法,积累新的体验,从而逐渐摆脱路径依赖,让系统2更好地起作用。
改变有点烦,但成长会很甜。可以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