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开始读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但是读了一部分发现还有很多没有理解的东西,必须回去把它理解透来。又把《附录和补遗》先搁置了,然后重读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读第二遍时,和读第一遍有明显的区别。第一遍读起来感觉是懵里懵懂的,可能都无法梳理清楚其中逻辑关系,整本读下来也没有什么清晰的思路和脉络。总之就是没读懂了。因此,还需要第二遍,或者第三遍。有些书是不能敷衍的,像这本书,如果仅仅只读一遍就是真正的敷衍。其实我一直坚持原则,就是读书不求多,而求精。即使是小说类的书也是如此,当你每次重读它们时,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种收获是充满惊喜和幸福的。
就像此时,我重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知是我没有理解透,还是它理论本身存在缺陷。应该是我没有理解,下面我把我的疑惑写出来,希望有理解叔本华哲学的人能够给我一点指导。
叔本华在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把“世界是我的表象”作为真理之一提出来,并对起进行论述。在第一章和第二章里,对主客体进行阐述。“我”即主体,能够认识一切,却不能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主体世界存在都基石,是一切现象和客体存在都前提条件,并且只能对于主体而存在。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主体,但只是当它在认识其他事物时,而非在它作为客体被认识时。最后,补充一句,他说,我们永远都无法认识主体,而主体却永远在认识着其他能够被认识的事物。
我的疑问就在我这上面的论述中。关于主体表述的上半句“能够认识一切。”既然是一切,那么这个一切就应该包括主体本身,假如人是主体,那么人同样也可以是客体,包括人的身体以及人具有的思维力,同样也可以作为客体被自己认识。下半句,“却不能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这个任何事物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包括主体本身。那么,对于主体的这句表述“能够认识一切,却不能被任何事物所认识。”本身就存在矛盾。
对于那句“我们永远都无法认识主体,而主体却永远在认识着其他能够被认识的事物。”也和上面表述矛盾的。也许对于其他事物作为主体时是不是这样的我不得而知,但是对于人作为主体认识客体时,人是能够认识其自身的。
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理解,就是当主体作为主体出现时,主体本身是无法认识自身的,但是放在人作为主体也是说不通的,人具有反思思维,必然会对自身有所意识。这到底是我没有理解清楚还是这论述本身有问题?
还有一种理解,也就是说把人作为主体时,人在思维某一对象时是无我的,它只沉浸在对象之中,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据说佛教徒具有这样的一种能力,还有心理学上的心流状态,是不是可以解释主体是不能理解主体本身的?但是总是觉得缺点逻辑自洽。
网友评论